每一套测量工装产品的精确度、工差要分别高于被测量零件的10倍,且自身的工差必须控制在0.001—0.005mm之间,如此才能精准保证航空发动机的零件质量。20多年来,他创新制作的5000多套测量工装,交付的产品质量合格率达100%。
夏复山在工作中(资料图)
夏复山所在的53车间二工段钳工班组,位于该车间靠近门口的第二排。记者见到他时,他和大家一样正在工作台上认真忙着手头的活儿,神情专注,当别人叫了他两三次后,他才回过神来应声。作为中国航发西安航空发动机有限公司工具分厂车间的一名钳工,夏复山每天的工作就是制作发动机零件的测量工装。
20多年每天不懈挑战
飞机构件最关键的是发动机,决定发动机质量最关键的是它的每一个零件,每一个零件是否合格则取决于测量工装。而每一项新型号的研制,需要先行制作零件的测量工装,然后才能生产出标准零件。每一套测量工装产品的质量要求,其精确度、工差要分别高于被测量零件的10倍,且自身的工差必须控制在0.001—0.005mm之间,如此才能完全精准保证航空发动机的零件质量。
随着航空事业的飞速发展,飞机的新型科研任务也随之增多,而且每个新型科研项目中所设计的零件都是不同规格的,所以生产使用的测量工装也会不同。又因为这些零件常常不是批量生产,因此每一套测量工装的制作基本都是依靠手工操作完成的。夏复山说:“我们每天的工作都充满了挑战,每套测量工装的研制都是一次技术创新。要完成任务就是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思考,不断地钻研,不怕挫折,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好办法。”
从学徒工到获得陕西省首席技师、陕西省杰出能工巧匠、全国技术能手、航空行业首席技能专家,他始终没有离开过三尺钳台,持之以恒地坚持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20多年来,经过他手创新制作的新型零件测量工装达5000多套,平均每个工作日完成一套,交付的产品质量合格率达100%。
“我喜欢干难活”
“我喜欢干活儿,也干的是技术难度比较高的活儿。”夏复山说。
多年来,他在班组中坚持主动承担复杂工艺装备,尤其是复杂精密工艺装备制造的任务。某型号叶片型面测具高度500mm、由上百个零件组成,垂直度及20多个截面回转中心差均为0.005mm,班组资深老师傅看着图纸都发怵,而他却主动请缨,通过自己悉心调试校正零件,逐一消除零件变形,自制二类工装辅助装配,高质量、高效率地解决了难题。
某型号发动机的叶片弯型样板曲面型面复杂、最薄处厚度为一毫米,若干个小于1毫米的截面槽公差0.02毫米,位置度要求极严。他通过组建QC小组,创新工艺方法、优化加工流程,使过去4天完成的工作量缩短到只需要4个小时。整个小组成员们为所取得的成果欢呼雀跃。
多年来,夏复山主导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他先后完成的《废磁力表架改制成快换磁力定位块》《提高叶型量规的加工质量》等项目,创造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他完成的《表架底座支撑的创新设计及应用》项目,通过改造表架底座结构减少了表架底座对平台的磨损,延长平台使用寿命一倍,使车间每年减少平台刮研费用5万余元;他主导并带领团队成员完成的《降低长度标准件躯座制造成本》项目,每年为公司节约工装制造费用达30万元。
努力搞好技术传承
从2009年至今8年时间,夏复山共手把手地带过14名徒弟,他们目前都成为了公司的技术骨干。同时,对于他所带班组的10名员工来说,夏复山不是师傅却尽着师傅的职责,随时随地为他们进行技术上的指导。
以他为带头人的公司工具制造劳模创新工作室,自去年5月份成立以来,通过技术传承、交流、攻关,开展群众性技术创新竞赛活动,先后吸纳了公司100多人参与,仅一年多时间,就为企业提供合理化建议、技术攻关等各类成果达177项。
“不断增强自己的意志力,不断努力搞好技术传承。”夏复山说这是他今后应该做好的两件事,他希望公司能够出现更多优秀的技能人才,为祖国的航空事业作出更多贡献。 本报记者 杨志勇
见习记者 刘诗萌
采访手记:技术水平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只要天天有进步,有坚持,才有成功的希望。正如夏复山所说:“决定技术成就最重要的是工作态度问题。要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坚持学习提高;要有为荣誉而战的使命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