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我们和匈牙利公共财产经营有限公司签订投资4亿元人民币的合资合同,在匈牙利布达佩斯投资建设温泉酒店、特色旅游、生物医药、中医健康等相关产业。”陕西亿杰控股集团董事长陈高志回忆,“陕西是中国的几何中心,匈牙利是欧洲版图的几何中心,双方的合作,可以说是‘心与心’的交流。”
随着“一带一路”的建设,无论是国企,还是很多像亿杰一样的民企,都通过这条古老的商贸之路连通东西、走向世界。从最初运输古代中国出产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到今天的机电产品、机械设备、家居等货物的自由往来,我们正在用行动让“一带一路”上的贸易、投资、科技、文化一一复兴。
“一带一路”上的陕西企业
如今,在老陕美食走向世界的同时,世界各地的食品也聚集在陕西。早上喝着澳洲牛奶,中午吃着来自哈萨克斯坦产的油做的油泼面,下午收到来自德国的网购货物已经成为现实。这些商品或走铁路、或坐飞机,陕西和陕西的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迈开了步伐。
据了解,截至2016年9月底,陕西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设立39家企业,非金融类投资1.38亿美元,主要分布在吉尔吉斯斯坦、新加坡、印度、印尼、塔吉克斯坦、泰国,涉及石油化工、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光伏、房地产、建材等行业和领域。其中,吉尔吉斯斯坦中大石油炼化工业园、哈萨克斯坦爱菊粮油加工产业园、柬埔寨中柬金边经济特区3个园区的规划编制、设备购运、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进展顺利。陕西有色集团印尼200万吨氧化铝项目、陕鼓集团捷克海外研发中心项目、延长集团吉尔吉斯斯坦石油勘探项目等3个重点项目建设征地、融资、股权及研发项目等筹备工作也在推进。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裴成荣分析认为,陕西在资源勘探开发、能源化工、机械制造、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具有产业优势,具有“走出去”的强烈动机。
“长安号”从中穿梭往来
亚欧大陆拥有世界75%的人口,地区生产总值约占世界总额的60%,东面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西面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资源禀赋各异,经济互补性强,合作空间广阔。“中欧班列(西安-华沙)今年8月18日正式开行,机械设备、家居、服装、灯饰、电子设备等8大类,共100多种货物品式,装载41个集装箱的41车货物飞奔到欧洲。已经运行3年的中亚班列,再加上新开的中欧班列,极大丰富了我国与欧洲和中亚国家的经贸往来,为贸易通道和方式的不断完善提供强有力支撑。”西安国际陆港保税公司副总经理翟若鹏说。
截至11月15日,中亚班列(西安-阿拉木图)共开258班,今年已开行117班,累计运输货物39.3万吨,出口总值约5.14亿美元。中欧班列已累计开行6班,共计220车,累计运送货物0.48万吨。国际班列不仅将陕西制造、中国制造送到了中亚乃至欧洲,也为人们带回了沿线国家的优质农产品和丰富货品。特别是今年3月,中亚班列首趟回程开行后,这条贸易通道真正实现了“有来有往”。
飞驰的班列,将西安的地缘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一带一路”经济文化交流的新使者,满载着企业的“作品”,带回各国的问候,成为陕西飞驰在丝绸之路上的一张名片。“为统一标识、整合资源,国家将‘长安号’等各省市的班列统一命名为中亚班列、中欧班列,大大提升了班列的系统化运营和管理水平。”西安国际陆港多式联运有限公司总经理袁小军表示。
世界几大文明顺着这条遥远的道路迢迢而来。在古代,她是由骆驼柔软的脚掌,在坚硬的砾石上踏出的纤细而邈远的路。在今天,她则是人们用穿梭飞奔的列车,在祖先的记忆中描摹出厚实且意义非凡的路。 (杜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