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种高超声速飞行器地面火箭橇滑轨,模拟被试产品真实飞行环境,从而精确控制,实现无损回收……
景建斌在工作现场(资料图)
12月8日下午,华山脚下,空旷的051基地室外寒风刺骨。“火箭橇试验从接受委托到现场试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设计加工中的任何一个小问题都不能放过!”在某型号试验平台边上,景建斌严肃地告诉现场的设计和施工人员。
景建斌是中国兵器工业试验测试研究院(简称试验院)院长助理,也是一名火箭橇试验方法研究的研究员,他凭借双轨亚音速、单轨超音速、双轨高速大载荷等多个型号的火箭橇逐一实现了各种本该在高空才能进行的产品飞行试验,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兵器科技带头人”。
“火箭橇式”勇往直前
1991年6月,景建斌从南京理工大学热能工程专业毕业后,便到试验院工作。
“实验室局限性很大,难以满足被试产品对真实运动环境的模拟;而飞行试验被试产品又回收可靠性差,生产成本高。”这是摆在试验院面前的现实问题,也严重制约着空中武器的发展。
一种介干实验室和飞行试验之间的办法——火箭橇试验方法,是唯一能突破瓶颈,避免浪费的办法。可是当时国内一无人才,二无资料,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经验。
良好的学习能力和扎实的专业理论背景让景建斌“活跃”起来。他不服输、肯钻研,在试验院外聘专家的指导下,开始搜集国内外相关资料,认真学习和研究。
在闷热的工房里,景建斌与设计人员和工人一干就是一个通宵;烈日暴晒或寒风刺骨的野外,他坚持在试验现场协调解决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终于,他掌握了这一新方法和关键技术,使试验院的火箭橇试验形成了一系列多个型号试验平台,扩展了承试领域。
“地面模式”高速飞行
“用一种高超声速飞行器地面火箭橇滑轨,模拟被试产品真实运动环境,从而精确控制,实现无损回收,以便重复利用,节约被试产品生产成本。”这是景建斌“火箭橇试验方法”的精髓。
然而,景建斌的徒弟们告诉记者:“想要把本来在空中高速飞行的大载荷产品,通过在地面轨道上进行模拟,并满足其设计要求,不产生误差,难度之大,常人难以想象。”
这“绝活”没有捷径,只能在平时试验中摸索出来。
航天一院某导弹战斗部火箭橇试验要实现载荷800kg、最大速度1000m/s、战斗部着靶速度800m/s的硬性技术指标。景建斌没有退缩,他一遍遍模拟计算和改进,平台也在他的指挥下越来越“听话”。超音速条件下轨道终点侵彻导弹与火箭橇分离技术、超音速战斗部攻角控制技术……一项项“瓶颈”被他攻克,最终定型了大质量超音速火箭橇试验平台两个,为国家武器型号研制提供了可靠的试验平台。
在“高速飞行模式”下,景建斌自主研发了一系列参试设备运动环境受力控制技术,有效降低了参试设备在火箭橇运动过程中的振动过载;他还开发出了单轨捆绑使用火箭发动机技术等,填补了试验院乃至国内火箭橇试验多项技术空白;同时,在系统设计中创新设计出“箭橇一体化”结构,极大地减小了橇体自身质量,同时降低了火箭橇迎风阻力,大幅提高了推重比,有效降低了试验成本……
从2008年到2016年,他带领试验院火箭橇设计团队设计完成220多项试验设计任务,为试验院创造了逾5亿元的经济效益。
“景建斌式”的技艺传承
“一对一,有目的地培养!”这是景建斌对后备技术人员的重视,亦是对自己技艺的一种精准传承。
景建斌对新人从技术和工作作风两方面进行全面培养。他根据中心设计专业方向和新人的意愿确定工作方向,并指定专职导师进行一对一指导。“坚持循序渐进,在适当的时机敢于给予设计重担,让其保持适度的工作压力,带着任务学习,促使其能够快速进入工作角色。”景建斌如是说。
多年来,在“景建斌式”的技艺传承下,一大批新人迅速成长起来,逐渐成为各个工作岗位的骨干。
面对着这一国内研究应用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的航空、航天及武器靶场试验新技术,景建斌以加快火箭橇试验方法和技术的研发进程为自己的追求目标,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圆满完成了一个又一个重点项目。他在试验中体味着成功的兴奋,也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本报记者 王何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