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传统思想对知识分子积极入世的要求,是几千年来无数仁人志士以治理天下为己任的自觉人生追求。《谢觉哉家书》内容从始至终洋溢着家国情怀,是老一辈知识分子、共产党人对以何为家、以何为国的一种解读。
谢觉哉生于1884年,晚晴秀才,历经军阀混战,参加红军长征,经历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内务部部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主要贡献在于,他是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制定了中国人民的第一部《选举法》《土地法》《劳动法》《婚姻条例》以及《惩治贪污犯条例》等,使新中国的立法工作迈出了第一步。其次,担任司法部部长期间,开办司法训练班,为新中国培养第一批司法干部。
《谢觉哉家书》主要记载了谢老对家人的牵挂、对子女的教育,对家乡发展的指导,与此同时将党的政策向家乡当地政府和家人进行宣传与引导。
何以为家?何以为国?谢老用一生的时间诠释这样一个主题。参加革命后,谢老离开家乡近二十多年,舍小家为国家。一个人在外,为民族大义,为劳苦大众幸福谋福祉。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觉醒,一个革命者的舍生取义阐述共产党人的信仰。反观自身,我们作为建筑人,虽不及谢老为国分忧、制定国策的贡献大,但像一株蒲公英一样听从风的召唤,撒向大地的角角落落,为千家万户筑房修屋,为国家基础建设做出微小的贡献。
我是地道安徽人,参加工作二十年,先后在西安、新疆、兰州各地辗转。其中有7年时间在项目部工作,先后从事施工员、预算员。在我个人观念中,只有经历过长时间在外区工作的人,才能明白家在一个人心中是什么概念,才会更加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间。长时间离家,思念会在一个人心中疯长。每次回到家,都要把家里、小区里里外外看几遍,想把家装在心里;每次离家时,小孩撕心裂肺的哭声,让我不敢回头去看,怕回头再抬不起远征的步伐。
大丈夫志在天下,虽然和平年代,不及战争年代“没有国,何来家”的壮烈,但是“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信念深化在每个人心中。建设好我们的“大家”,同时自己的“小家”也将会得到好的发展。
谢老从未忘记对“小家”的管理,尤其重视对子女的教导。谢老在书信中不止一次教导子女要自力更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转眼间60年过去,对于今天我们教育子女仍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谢老在1950年1月21日给儿女的信中写:“你们说我做大官,我官好比周老官;起得早来眠的晚,能多做事即心安”。他把自己比作家乡的长工周老官。1957年、1960年、1961年,他曾三次回到湖南,只有两次回到家乡南馥冲。对子女和乡干部的浮夸接待和农村山林环境的破坏、老百姓生活困难等现状很有意见,多次写信批评、教育。这些书信、言语中,显示了老一辈革命家做人做事的清廉正派的风范,当下值得我们共产党员好好学习。
2016年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强调,抓作风建设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在加强党性修养的同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总书记的讲话,再一次指出了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对于廉政建设的重要意义。
作为基层普通党员,我们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应抓好家风,对自己的配偶子女,经常进行政治思想与理想信念教育。每一个干部家风正,每一个共产党员家风正,党风必正,政风必正,社会风气必正。
通读《谢觉哉家书》一书,让我在思想上再次受到了洗礼与净化。在干事创业的征程中,我们这一代人在这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期,必须不忘初心、不忘来路,汲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不负使命砥砺前行。 □何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