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过冬的“吉祥三宝”

2023年09月15日

□刘卫

儿时记忆里,每年临冬,母亲就给全家人准备过冬的“吉祥三宝”:棉鞋、毛衣和煨汤。

母亲早先是读书人,原本不会做针线活。家里老老少少的棉鞋全由老奶奶打理。从刚开春,老奶奶就开始纳鞋底,一针一线地缝。母亲在学校当杂工,工作很忙。回家后,老奶奶早已把饭菜准备好了,屋子里外收拾得干干净净。我们上桌吃饭时,老奶奶就在一边纳鞋底,好像永远也纳不完,她的脸上总是漾着慈祥的微笑。老奶奶说,这是老辈延续下来的传统,做家庭妇女手不能闲。逢休息,母亲就跟老奶奶学做鞋,用废布料摊鞋底,上浆,走针线。做棉鞋比做布鞋费手劲,既消耗时间,工艺上也更讲究。被扎了好多次后,母亲的手上也起了茧子,终于从老奶奶那里学到了手。等到老奶奶开始拄着拐杖、走路颤颤巍巍时,母亲把十几双新棉鞋摆在面前。我们兄弟俩和父亲的棉鞋是黑灰镜面色的,姐姐、老奶奶和母亲的鞋面是红色或蓝色灯芯绒的,煞是好看,穿上感觉舒适保暖。老奶奶微微点头,说是把她的手艺接下来了。母亲在年盛时,每年总要给我们做棉鞋。后来岁数大了,力不从心,她便委托乡下的老姆加工棉鞋,要么给人家工钱,要么以礼物“相抵”。

母亲做姑娘时,能打一手精致的毛线活。和父亲初交往时,她就是用毛衣、毛裤和毛袜来表达她对父亲的爱意。结婚后,添了我们姐弟三人,母亲打毛衣的任务更重了。只要在家里,母亲手里似乎总拿着毛衣针,“飞针走线”,双手翻舞,姿势优美。那些年,经济还十分落后,人们开始把线手套拆开,打“线衣线裤”。可以想象,一件线衣要用多少双手套?又要耗费多少工夫?母亲却乐此不疲。后来,市面上开始流行用马海毛编织毛衣,就其价格来说还是“奢侈品”。母亲省下一个月的工资为我们每人打了一件。式样不差,蓬松时尚。多少年来,我们在冬天一直穿着母亲织的毛衣。她巧妙地把旧毛线掺进去,编织成图案,使我们身上的毛衣看上去不落伍。加厚型的毛衣让我们在寒冬腊月里穿上,全身感到格外温暖。

母亲还跟老奶奶学会了一手煲汤绝活。冬天喝汤一是进补,二是驱寒。我家小院的走道上有一只煤炉子,冬天永远不熄火,间或烧开水,把几个暖瓶灌得满满的,父亲随时可以泡热茶,大部分时间用来煲汤。先是旺火烧开煮沸,然后母亲尝咸淡或食材的软硬,再接着调炉门用文火慢炖。每天晚饭的“正餐”过后,我们都惦记着那罐子里的好汤,有时是排骨藕汤,有时是肚片汤,有时还是莲子红枣汤。母亲常说,煨汤才有个过冬的样子。闻着香气,感觉天气不那么冷,家里有一种温馨的氛围。喝一碗热乎乎的汤,晚上睡觉会更香。

母亲现在老了,再在冬天操持这“吉祥三宝”力不从心。她把人生最好的年华献给了一家人,用心呵护着我们。现在,我们在冬日里有了取暖器、空调和皮草,可以去餐馆喝汤,但母爱的温度似乎显得有些遥不可及,且渐行渐远,我心里总是感到无尽的遗憾。

上篇:盼头
下篇:吹糖人儿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7-01/16/138180.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