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2016年初,被逼上“梁山”的大荣公司,终于走上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之路。改革的突破口,选择在党员干部、公司领导身上:不管生产干部还是管理干部,一律和职工一起下车间;19名机关干部下放车间任职,不干出样子就不能上来;改工资“按比例涨”为“绝对额涨”,新增收入大幅向一线员工倾斜……
“人”的改革,加上淘汰落后产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开拓国内外市场,一套“组合拳”打下来,短短十个月,产能实现再造,质量连升三档,产品供不应求,奄奄一息的老国企苏醒了。
在机器轰鸣的并粗车间,46岁的谢芙蓉接受记者采访。这位从18岁就进厂工作的大姐,言谈举止间,流淌着掩不住的激情、喜悦和自豪:“前年年底的时候,我只有1800元工资。去年涨了两次工资,大头都涨在一线职工身上。我现在是3800多元,比大多数公司领导都要高。”
党员干部带头加班加点、去权让利,加责不加薪;普通职工成为企业的主人,分享改革红利的大头。一减一加、一让一进之间,企业的精气神就上来了:职工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层层带动,心齐气顺、人心向上。
党员像样,人心回归,企业变样。如今,大荣公司坯布的下机一等品率,从原来的60%多提高到88%;出口布质量,达到了全球最高的美国四分制标准。过去大一些的纺织贸易商都不愿和公司打交道,现在欧洲、日本的客商主动上门、络绎不绝,国内一些知名企业都排队等货。
更令大荣公司上下欣喜的是,去年底企业招聘启事贴出没多久,就引来数百人报名,其中包括30多名大学生,这可是公司近15年来没有过的新奇事。另一个好消息是,多年门庭冷落的公司党委,去年一下子收到了20多份入党申请书。
说起当年的三桩心愿,谢芙蓉有点乐:厂服现在成了她最爱穿的“时装”,不光在厂里穿,坐公交、逛大街时,她都刻意穿着:“和那些石油上的、电信上的厂服一样美!”
厂门口的菜摊还在,下了班的职工依然会和菜贩们讨价还价,但菜的品种、质量,已经和市区没什么差别了:“过去是迫不得已,现在是图个方便。心态不一样了,菜摊还是挺好的。”
至于“大手大脚”地花钱,“也就是我和孩子在肯德基放开肚皮猛吃一顿。这次我们都随便点,没有担心浪费,没有心疼花钱。”谢芙蓉自嘲地问,“你说像不像点两碗面的有钱人?其实,手脚被钱绑了半辈子,现在解开了,让你大手大脚,你也不会啊。”她说,孩子正在上高三,成绩还不错,“现在不担心缺钱孩子上不了大学,但花钱的地方还多着呢。”
采访结束,走出大荣公司,天色已晚,华灯初上。虽是隆冬,但天上飘的,不是雪花,而是丝丝细雨。陪同采访的苏冰说,冬至过去了,就算春天了,这是春雨。是啊,这样的季节,这样的夜晚,春雨贵如油,润物细无声。
新华社记者令伟家陈晨莫华英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