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省上下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重要讲话精神,紧盯追赶超越定位,践行“五个扎实”要求。妥善应对风险挑战,凝心聚力干事业。在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形势下,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统筹推进稳工业增长、抗有效投资、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等工作,各个企业也在这一年降本增效,以实际行动迈出追赶超越的步伐——
去年供电量首破300亿大关
西安供电公司打通服务地方经济“最后一公里”
“西安供电公司2016年累计供电量实现历史性跨越,达到311.8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71%。”这是1月6日,西安供电公司最新统计显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供电量的不断攀升表明西安经济在高速发展,而经济的高速发展也离不开西安供电一直以来的优质供电服务。
加速提升
电网建设助力经济发展
眼看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西安市灞桥区新筑街办南吴村的村民们都开始忙活起来置办年货。今年53岁的村民王存善这两天特别高兴:“儿子和媳妇在深圳打工,订的20号的车票回西安。今年家里条件好了,他们带着孩子一块回家过年。”可在前两年,想念孩子的王存善却不敢让他们回家。
他告诉记者:“平日里,村里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一到春节大部分人都返乡过年,这时候就感觉电不够用,有时空调、电褥子一起开的话线路就短路停电。孙女在南方待惯了,怕她因为冷会生病,也就不敢叫他们回来。”而随着1月5日国网西安供电公司“筑一线”分网改造工作的正式展开,王存善的心病终于消除了。
随着经济的发展,西安电力事业也步入了快车道。为了给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电力支撑,2016年,西安供电公司狠抓电网建设与改造进度,先后制定中压配电网分区供电实施方案,推动变电站向负荷中心落点。新开工浮陀寨等3项输变电工程,建成投运110千伏增月变等3站,增容改造110千伏阎良变等15站,累计新增变电容量66万千伏安。高质量实施西成高铁等14项国家和省市政府重点工程电力配套迁改。开展国家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建设,累计完成中心村改造、机井通电等166项工程。新建改造案板街等配网线路157公里,电网建设加速“升级”。
绿色发展
全力推进纯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
“这公交车坐着真舒服,一点声音都没有,也不冒黑烟。”“对啊,雾霾这么严重,都提倡绿色出行,这纯电动车是零排放,真好。”1月16日,头一回坐上纯电动汽车的市民贾洪,在13路电动公交车上,跟一起乘车的同事聊起了天。
引起他们兴趣的是公交车车身上的“比亚迪纯电动客车”的标识。该车型靠电力驱动,无燃料消耗,实现了车辆尾气零排放、零污染、绿色环保。而对于公交驾驶员来说,电动车只需到岳家寨公交站充电站充电两个半小时,就能行驶300公里,一天只需充电一次,就能完成全天行驶路程。三年内,将有3000台这样的电动车行驶在西安的大街小巷。
这只是电能替代与民生交集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西安供电公司在西安市范围内建设了西部大道、锦业一路、锦业二路、曲江瓦胡同、浐灞世园会等6座充电站,共98个充电桩。
据了解,2017年西安供电公司计划将在西安市区及郊县新建充电站12座,分散充电桩453台;高速公路建设快充站12座,建成后将为更多的电动出租车及私家车提供充电服务。针对社会企业及私人车主建设充换电设施,还开通了报装“绿色通道”,加快用电报装和验收送电环节的办理时间。
贴心服务
打通“最后一公里”
“孙爷爷,最近身体好不好,我来给您充电卡了。”每个月的15日,西安供电公司环城东路供电营业厅班长朱艳都会准时到北马道新城坊小区的孙秉礼老人家上门服务,而这项特殊服务已经坚持了四年多。
记者了解到,2012年9月的一天,孙秉礼给营业厅打来电话,表示当月无法及时缴费。原来,老人长期瘫痪在床,儿子在外地工作,每次都是让朋友代缴电费,恰巧朋友当月有事,无法缴费。接到老人电话后,朱艳赶往老人家中,用手持式缴费机为他的卡式电表充值缴费。临走时,朱艳留下了一张服务连心卡,她告诉老人:“以后每个月都会来看您,这个卡片上有营业厅的电话,也有我的手机号码,以后您有什么事儿就不用拜托街坊了,直接打电话给我。”从那天起,朱艳和同事们隔三差五地就去看看爷爷,为老人解决用电方面的疑难。逢年过节,还会去老人家中打扫卫生,送去慰问品。
“客户用电无小事,供电服务在细节。”朱艳告诉记者,西安供电公司的职工无论是对居民还是对企业,都努力将供电服务延伸至客户用电的“最后一公里”。 本报记者 钟洁
记者 郭玉军 摄
两轮驱动产融结合优势凸显
——陕西能源集团的发展之路
刚刚过去的2016年,陕西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贯彻陕西“追赶超越”总要求,积极应对经济新常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指导,调整产业布局,优化动力结构,统筹推进发展、改革、经营等各项工作,实现落实“十三五”规划的开门红,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去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超额完成,实现营业收入201.61亿元,完成省国资委下达预算任务的107.24%;实现利润总额22.19亿元(不含转让股权收益6.43亿元),完成省国资委下达预算任务的100.86%。”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宋老虎在集团年度工作报告中介绍说。
记者了解到,赵石畔煤电一体化电厂项目、商洛电厂项目、麟游低热值煤综合利用发电项目,先后通过省发改委核准并全面开工建设,去年分别完成投资19亿元、18亿元、5亿元,且安全、质量、进度始终处于可控、在控状态,是该集团电力项目实现重大突破的标志。此外,清水川电厂二期实现两台机组汽轮机冲转、定速3000转/分目标,具备了带电试运行条件,是我省建成的首台单机百万千瓦火电机组。水电公司小壕兔一期10万千瓦风电项目通过省发改委核准,去年12月已开工建设;小壕兔一期5万千瓦光电项目、靖边红墩界5万千瓦光电项目,在省发改委完成备案;成功并购国力1.9万千瓦光电项目、榆神协合20.8万千瓦光电项目,分别是陕西目前最大的屋顶分布式和地面集中式光电项目,其中国力项目已完成运行移交及并网发电。
与此同时,该集团的金融优势持续巩固提升。西部证券业务结构不断优化,投行和资管业务对营业收入的贡献由14%提升到了24%,主要经营指标在证券行业的排名有新提升;50亿元配股申请通过证监会审核。西部信托在巩固传统业务的基础上,积极推动业务创新转型,在资产证券化、债券投资、PPP项目及信保合作方面有新进展,管理的资产规模突破1300亿元,经营业绩同比大幅提升。在行业竞争不断激烈、资本市场比较低迷的背景下,金融板块保持了相对稳健的经营业绩,实现利润占集团利润的82.55%;金融平台建设成效显著,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集团两轮驱动、产融结合优势更为凸显。
转型升级呈现良好势头亦是该集团的又一个大亮点。煤田地质聚焦新产业,加快向综合地质服务商转型,完成汉中南部页岩气资源调查采样,区块探矿权申请已报送国土资源部审查;积极引进北欧先进技术,升级改造传统地源热泵技术工艺,并在国内首次成功应用U型对接井技术开发地热资源;在我国西藏和澳洲、埃及,实现资源勘查新突破;在非煤勘查领域取得首个重大成果,探明三条较大石墨矿带,开发潜力位居全国前列。
本报记者 杨志勇
“三重压力”下的“微创新”效应
——省高速集团提质增效助力发展
陕西省高速公路建设集团公司(以下简称省高速集团)“十二五”期间承担了863公里、投资926亿元的高速公路建设任务,面临1300亿元债务、每年60亿元贷款利息、每年160亿元到期本金的三重压力。
投资大、债务高、运营管理线路长、站点多、养护管理成本高是当下高速公路行业无法回避的硬伤。在促进陕西经济实现追赶超越中,省高速集团不断深化改革,注重技术创新,通过“微创新”释放出“连锁效应”,使企业在提质增效中开拓出了助力追赶超越发展的新路径。
拓宽渠道释放重压
面对“三重压力”,如何降本增效、调整债务结构、实现经营方式的转变成为企业深化改革的当务之急。
日前,记者深入省高速集团采访时发现,他们依托2A+信用评级,改变单一银行贷款融资模式,提高债券融资比例,2015年的债券融资比例提高了23个百分点,由于利率比同期银行贷款低15%左右,每年可降低财务成本1.5亿元;及时调整债务结构,以债券置换贷款,以长期债务置换短期债务,错开贷款到期高峰,减少还本压力,保证债务偿付平稳有序,2014-2016年每年到期债务从近180亿元逐步下降至120亿元。
提质增效须多管齐下,且每个管道都要畅通。他们在盘存量上想办法,对尾留项目实行财务集中支付,归并银行账户12个,归集闲散资金近2100万元;对暂时闲置的资金,通过签订结构性存款等方式整合,节约融资成本近600万元;实时调整优化资金拨付流程,改变被动资金管理方式。2016年在债务总量增长6.5%的情况下,目前财务费用维持稳定,利润目标得以实现。
技术升级着力“微创新”
一年前,西安至临潼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通车,沿线收费站里的收费员比改扩建之前减少了,而自动收费的ETC通道增多,车辆通过时间、人力成本大大压缩。
不仅如此,省高速集团大力推广新技术,还通过在多条高速公路开展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改造工程,进一步降本增效。去年11月17日,又一条高速(渭玉高速)ETC改造工程对外进行中标公示。
截至目前,新建ETC车道380条,实现收费站不停车收费全覆盖;新建绿色通道货物快速检验系统4条,单车检测效率由15分钟缩短到1分钟以内。通行效率提高了,人工成本却降低了,以每条ECT车道节约5名收费员计算,每年可节约人工成本1.3亿元。
在效率上动脑筋、做文章,把每一项工作的潜力挖掘到最大,通过“软件”升级带动“硬件”发力,让一系列的“微创新”成为集团降本增效、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
省高速集团党办陈东告诉记者:“加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建设项目推广橡胶沥青技术,从绿色低碳入手降能耗,小改小革,能多想一点就多做一点。”铜黄高速橡胶沥青路面,利用6900条废旧轮胎加工橡胶粉,有效降低了沥青用量,节约投资2000多万元。
优化管理“管”出低成本
高速公路建设、运营是省高速集团的主营业务,从业人员达到1.2万人,占到企业总人数的85%以上,人工成本占到每年通行费收入的11.8%。
“人员众多,机构臃肿。”内部大而全一度成为制约省高速集团发展的瓶颈。如何既能甩掉“包袱”,又能促进企业高效持续发展?他们在“管理优化”上做足了文章:能两级管理的就不三级管理,能一个人做的事情就不安排两个人做……
经济下行压力,省高速集团通过管理优化不仅精简了开支,也让各级机关“瘦身强体”。就拿组建新开工项目机构来说,原来的40人直接调减为15-20人,而且通车后富余建设人员就地转岗充实运营一线。收费站人员也根据线路车流量变化控制在编制的75%以内。
2016年,省高速集团营业收入首次突破百亿。用省高速集团董事长靳宏利的话说,只有准确把握我省追赶超越的新要求,坚持“建设龙头、运营根本、经营支撑”发展战略不动摇,坚持“提质增效、规范管理、稳健发展”的工作主基调,集团才能实现有质量、有效益、更健康的发展。
本报记者 王何军
陕汽超额完成2016年生产经营任务,在过去的一年里持续引领行业发展,就四季度,国内市场订单一举突破5万辆。2017年陕汽将自加压力,认真分析企业发展的优势,明确标杆,制定措施,按照省委追赶超越的要求,量身打造陕汽的追赶超越计划。 本报记者 郭玉军 摄
何以产销超百亿
——破解陕西法士特集团发展秘诀
1月17日上午,气温寒冷,在陕西法士特汽车传动集团公司高新厂区的各个车间里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悬臂生产线后盖三工位刘兴说:“公司接受的订单任务多,时间要求紧。”
让大家鼓足干劲的是,过去的一年,公司取得的累累硕果为全体职工增添了信心和力量。2016年底,企业产销再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同比增长30%,各项经营指标连续第十四年蝉联中国齿轮行业第一,重型汽车变速器年产销量连续第十一年位居世界第一。继“节能重卡变速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入选2016年智能制造示范名单后,又成功入选2016年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首批“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
2016年,重卡市场风云多变,汽车产业处在新旧业态交替更新的重要关口。面对经济换挡期和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他们又是如何破解企业发展的难题?
推动全员创新创效
在壳体三车间,该公司KTJ推进办公室工作人员何维指着一件刚刚下线的变速器壳体上的M27孔说:“原来分别由三把刀三次加工成型,现在利用复合刀具一次就可加工完成。通过工艺改进,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记者了解到,“KTJ”是该公司开展全员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一个代号,在这项活动中,去年全公司职工取得的创新项目成果达5742多个,人均取得创新项目成果0.6人,仅此为企业累计降本增效2700多万元。
在推动全员创新的同时,该公司将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坚持自主创新,加大新品开发力度,通过吸收先进技术为我所用,自主研发生产的各种系列的重型汽车变速器目前占据重卡70%以上市场份额。
目前,自主研发生产的轮边减速机和纯电动传动系统等新产品,因为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承载能力强、节能效果明显等性能优势,已成功批量配套新能源汽车,成为该公司紧跟行业智能化、轻量化、节能化发展的新引擎。
践行“一带一路”理念
如何抓好“一带一路”发展的机遇,把国际市场销售收入提高到整体收入的20%,该公司确定了紧跟“一带一路”发展步伐的思路,从机构设置着手,强化国际市场开拓布局,形成了以美国分销公司、法士特泰国公司、国际贸易总部、国际合作总部为核心的“两司两部”协同合作运行体系,进一步细化职能分工,完善管理体系,推动优势产能“走出去”,加快企业国际化发展进程,努力把产业链延伸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严鉴铂介绍,去年他们的泰国公司建成投产,立足本地市场,着眼东盟市场,变速器总成产品成功出口缅甸、印度、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地区,使企业产能进一步得到释放。同时也标志着公司的海外战略已从产品出口,升级到技术和品牌出口。
“两化”助供给侧改革
基于行业未来发展方向,该公司将“两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作为助推企业供给侧改革的有力抓手,摆在了去年企业的中心工作任务日程之中,不断改革、完善供给端,调整产业结构,为市场提供高品质、高性价比的产品,持续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综合实力。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他们科学运用现代化管理工具,加强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应用,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企业效益,助推员工职业素质同步提升。在智能化建设方面,他们以智能化产品、智能化工厂、智能化管理为目标,以数字化技术为手段,着重建设智能化、自动化生产单元,研发生产智能化、新能源产品。去年,他们开发的智能化产品“高性能轮边直驱系统产业化示范应用”,被列入国家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重大工程包专项。
通过推进“两化”建设,在产品研发、质量管控、运营管理、生产效率、员工素质等方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对全面满足去年四季度的市场需求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同时推动12挡轻量化变速器、S系列变速器、液力缓速器、AT等产品月产屡创新高,为实现追赶超越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报记者 杨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