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2017我的新希望

2023年09月15日

编者按

再过三天,农历新年的钟声就要敲响了,2016年将与我们挥手作别,心酸、欢笑、痛苦、甜蜜每个人的经历和感受都将成为历史,永远尘封在记忆里。挥一挥衣袖,掸掉记忆中的尘埃,仰头面向阳光开始新的起航。有梦想就有希望,这些奋战在各行各业的普通职工,他们依然对生活对工作充满了信心,在岁末道出了自己的希望,也更显出了他们对生活对工作的热爱。我们希望在新的一年里他们都能梦想成真。也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心中的愿望,向着美好的生活出发。

护士苏欣:享受生活并帮助他人

看50部电影、读25本书、读完金刚经、研究诗经、学会游泳、刺一个纹身、出境旅行一次……21日,在阳光灿烂的午后,苏欣一口气说出了自己的七个计划。

今年29岁的苏欣,是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一名护士,平时的休闲生活基本都是看电影和书。

“虽然做护士平时很忙,但一周一部电影,两周一本书,是她的习惯。”苏欣用手比划着算了下,说:“已经看了915部电影了,到年底就能突破1000部!”

提及金刚经,看到记者疑惑的表情,苏欣说:“正在研究西方绘画史,我必须把这些弄懂才能看明白一些东西。”还有诗经,也是因为之前都看过,但是没有深入了解,所以苏欣准备“今年一并把它们弄懂。”

“休息时要做的事很多,游泳是今天学了一点,明天又落下了,没学会。”苏欣俏皮地做了个鬼脸,说:“今年的目标是消灭旱鸭子。”

至于出境游,其实每年都出去。之所以专门提出来,是因为总感觉以前去的地方太近,想鼓励自己今年跑得更远,地方更知名。说完这些,苏欣开心地笑了。

提起这些看似不搭边的计划,苏欣告诉记者,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个人兴趣。如果非要认真总结一下,那就是“努力学会享受生活,充满正能量,用所学知识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本报记者 王何军

见习生徐文通:顺利转为正式职工

“小徐,麻烦你帮我们三个人合个影”。“好的,马上!你们稍微靠拢一点,表情自然一点,笑一笑。一、二、三、茄子!”

1月22日上午,徐文通正扛着他的“长枪短炮”穿梭在公司举办的年会现场,咔嚓咔嚓地拍着同事们精彩的演出。他恨不得把所有人的靓丽身影都能留在镜头里。

小徐叫徐文通,2016年毕业于长安大学新闻学专业,当年6月在一次校园招聘会上被陕建九建集团录用,成为该公司的见习宣传员。

回忆初入建筑行业的这半年,小徐坦言:“从晨起校园匆匆的身影,到往返项目间踏实的脚步,我完成了从学生到职场新人的转变。”

他说,自己从一开始便铆着一股劲扎根基层项目工地数月,和一线职工同吃同住同工作,和职工交流写稿子,拍照片。作品先后被《陕西工人报》《陕西建筑报》《中工网》等多家媒体刊登。他的工作得到了身边同事和公司领导的一致认可。

“走过2016,展望2017。作为一名还在见习期的应届大学生,顺利转正成为正式职工是我新年最大的心愿。与此同时,我还希望能将自己主要负责的宣传工作做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徐文通认真地说。 本报记者 杨涛

空姐李玉娜: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

“飞了12年,我基本没在家过过年。”说起过年,东航西北分公司客舱服务部的乘务长李玉娜笑着表示已经习惯了在飞机上过年,但是眼里的落寂是抹不掉的。“有很多人羡慕我们可以飞遍大千世界,可在举家团圆时,我们却不能回家。身为女儿、妻子、妈妈,觉得对家人亏欠很多。”

她告诉记者这样一个故事,几天前她的航班上迎来了一位无人陪的小旅客。小旅客要独自一人乘坐航班去西安看望自己的爷爷奶奶。作为乘务长李玉娜与海口地面工作人员顺利完成孩子的交接工作,她仔细查看了孩子的证件、机票、行李……然后叮嘱了责任乘务员随时关注小旅客的动态。自从当了母亲,李玉娜每次在飞机上看到和自己孩子同龄的小旅客总忍不住多说几句,多留心照顾。李玉娜有些愧疚地说:“服务这些小旅客的时候,总让我想起我的儿子。因为工作,我不能经常陪在儿子的身边,甚至连他生病,我也只能按计划飞行。”

谈到新年愿望,她希望每一趟航班都可以准点到达,旅客们可以更加理解和包容她们的工作。更希望家人们能够身体健康,李玉娜说:“如果可以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那就是我新的一年最开心的事情了。

本报记者 钟洁

客运咨询员党倩倩:让旅客对服务满意

“麻烦问一下,有没有直通咸阳机场的班车?”“有,您现在就可以到售票窗口去买票。”1月20日上午10点,春运期间的安康高速客运站旅客人流已进入到一天的高峰期,站内综合服务区问询处前咨询的旅客络绎不绝,工作人员党倩倩和她的同事始终面带微笑,热情地回答着每位旅客的问询。

今年26岁的党倩倩在这个岗位上的一年多时间里,工作一直兢兢业业。虽然平时没有春运期间繁忙,但是她每天都严格要求,上早班或上下午班,都按时到达岗位,以阳光的精神面貌投入工作,从未有过懈怠。对于这份工作和待遇,她认为也是比较满意的。在她的笑脸上,记者看到了她无法掩饰的快乐。

“新年继续搞好服务工作,让旅客满意。”谈及新年的愿望,她脱口而出,似乎在心里早已思考过。

身边的同事接过党倩倩的话题,补充说:“她的第二个愿望,就是在新的一年里能够找一个对象,把自己嫁出去。”同事的话似乎说到了党倩倩的心窝里,顿时她的脸上泛起了一抹红晕:“是,是,就是的。”她们的话惹起了咨询处柜台里外一片欢笑声。

本报记者 杨志勇

宾馆服务员罗小娥:装修好新房

农民工罗小娥是女性打工群体中的一员,也是安康市区陈家沟居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的一员。她和丈夫、孩子一家共三口人,过去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靠种菜卖菜和丈夫打工。四年前,她应聘到安康宾馆做服务员,从此每天开启了固定的工作生活模式,早上8点半上班,下午4点半下班。因为家距离单位只有十几分钟的步行路程,所以她每天都是有规律步行上下班

让她感到工作愉快的是,这么多年来没有受到过委屈。“老板对我们员工都很关爱,遇见的顾客也都好,在我身上从未发生过不愉快的事。而且每多干一年,工龄工资就会多增加100元。”

目前的家庭生活亦让她感到幸福和省心。已上初中三年级的孩子读书很用功,学习成绩保持在班上前三名,在全年级18个班中排列前三十六名,学习生活几乎不需要家人操心。猴年里,她们依靠家里的积蓄和借贷资金,新建了四间三层房子,一层的门面房已经出租,其余的房子都还没有装修。她的丈夫在过去打工中学习了一手建筑装修装饰技术,因此她们打算在新年天气转暖的时候,亲自动手把二三层的房间好好装修一下。

本报记者 杨志勇

交警姜军:换种心态干工作

“希望‘路怒’消失,希望抵制交规、指责交警的行为消失,希望再也没有一起麻痹大意后的‘路悲’!”19日下午,提起日常工作,已经从事交通安全工作10个年头的姜军感触很多。

姜军是西安交通警察莲湖大队北关中队的副中队长。自2007年入职以来,他每天都和交通参与者打交道,站马路、出现场、走社区、进学校,纠正交通违法,拍每一次执勤照片,排查辖区交通事故,排除各类交通隐患,带领中队民警坚守在维护辖区交通安全的第一线。

姜军告诉记者,交通文明是大家共同营造的,只要彼此能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思考,那么一切都变得简单而美好。

说起新年计划,姜军说,学会换种心态来参与交通管理工作。创新工作方法,优化警力配置,进一步规范道路交通秩序,净化交通出行环境,服务和引导人民。希望通过自己和同事们这种理念的变化让“路怒”、“路悲”尽量消失,让所有人都能平安畅通出行。

本报记者 王何军

文化工作者孙启立:打造全球华人祈福大典

“我国的‘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理应尽微薄之力。”1月20日晚,提及传统文化传承,孙启立如是告诉记者。

孙启立是安康“中华万福大鼎”福文化传播基地的创始人,也是“中国福文化节”的发起人。

部队复员多年来,他专注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福文化”的资源开发、理论研究、活动支持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研发与推广。投身传统文化研究的事迹不胜枚举,其中更有两件“硬”事值得铭记。投资300多万元在安康香溪洞景区兴建仿司母戊大方鼎“中华万福大鼎”和创办“中国首届福文化国际论坛”。

如今对“福文化”的学术拓展、社会影响以及旅游业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香溪洞更是成为当地民众及海内外华人华侨祈愿祈福、观光游览的胜地。

短短交流,孙启立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待人礼貌,平易近人,说起话来有条不紊,言谈举止间流露出坚定的志向。2017年,孙启立又有了一个计划:丁酉年全球华人二月二万人祈福大典,形成每年的福文化推广日。

“多年来历尽艰辛,只为在祖国的‘福地安康’打造一处全球华人的信仰平台。”孙启立如此诠释自己的愿望。

本报记者 王何军

汽车修理工武伟:尽快掌握新技术

“修理工就是这,手上都是油污。”1月22日,记者见到西安公交客车总厂第三保修厂的小修班班长武伟时,他正在一辆故障公交车的轮底下忙活着。谈起新年愿望时,武伟笑着说:“今年早早列了愿望清单,首个就是尽快掌握新技术。”

2016年12月30日起,西安公交陆续投放1100辆比亚迪K8纯电动公交车,但新投运的纯电动车辆配置上区别于传统的纯天然气公交车,也和混合动力公交车存在差异。作为公交车“医生”,武伟有些着急:“我所在的三公司近期就要投运纯电动公交车,如果不提前了解掌握它,等投运后再去学习修理,肯定耽误运营。”武伟的新年第一个愿望就是通过参加培训、自学等途径在新车投运到公司前,熟悉、掌握新技术的作业规范和工艺标准。武伟说:“我是班里的老大哥,我必须先掌握技术,然后再去组织培训班组其他30名成员。”

而武伟的第二个愿望也和工作分不开。作为班长,他发现不少青工存在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淡薄的现象,武伟便写了一份2017年的班组建设方案。方案中写道:平日里,大家相处除了工作还是工作,缺少一家人的亲情氛围,建议每季度召集组员AA制聚餐;计划在春暖花开之时,利用周末之余,组织大家到秦岭郊游、爬山……

“能够多点时间陪伴家人。”是武伟的最后一个愿望。武伟说:“工作了16年,除了头一两年还能准时上下班,之后都是同组下班最晚的。”作为班长,他每天到家的时间都在晚上9点左右,希望今年能抽出时间多跟父母、妻子和儿子相处。

本报记者 钟洁

电缆工唐煜:完成好每一次任务

电缆沟里潮湿闷热,一股霉味,脚下满是泥污。新建的电缆沟还能直起腰,而老电缆沟进去只能蹲着作业……这就是国网西安市长安区供电公司配电抢修班电力电缆工唐煜的工作环境。“工作中,我不怕苦。新的一年,希望完成好每一次工作任务,在‘黑暗’里继续守护光明。”

平日里,唐煜要负责长安区辖区内142.38千米的电缆运行维护,忙碌是他的工作常态。最忙的时候能忙到什么程度?“连喝水、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唐煜说。记得去年韦西开线出现故障,当时故障影响了韦开一线、氮肥小区、嘉华小区的正常用电。为恢复韦西开线的正常供电,唐煜和同事整整抢修了15个小时。“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跟时间赛跑,不能有丝毫懈怠,一定要最快时间内恢复供电。”

“有不少人觉得我的工作既辛苦,又不够体面。”在别人眼里,他要长时间在黑暗不通风的地下工作。夏天,沟道里又闷又热,而冬天,又寒风刺骨。可他却略带自豪地说:“我不觉得辛苦,因为我的工作让城市的夜空灯光璀璨,每天晚上看到万家灯火,心里就觉得温暖。”

新的一年,唐煜希望,努力提升个人素养,拓宽行业知识面,主动接触新兴事物与新的电缆设备,用积极心态完成好每一次工作任务,继续为长安地区的电网优化添砖加瓦,提供更可靠、更优质的电能保障。

本报记者 钟洁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17/1/2017012503-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7-01/25/138347.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