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某是宁陕县江口镇高桥村人,家中有3口人,他本身是残疾人,患有强直性脊柱炎,已离异,平时生活靠母亲照顾,两个孩子初中未毕业便外出打工。在省机关局领导及扶贫干部的支持下,王某连续两年发展产业,养牛5头、羊7只,种天麻近50窝、猪苓20窝。“照这样发展下去,明年我就能摘掉这贫困户的帽子了!”王某感慨道。
如今,在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的帮扶下,该村像王某这样即将实现脱贫的贫困户还有很多。
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所扶贫的高桥村位于江口回族镇西南方,距集镇28.9公里,海拔1000米,山大沟深,境内有主河流一条。全村共有耕地1035亩,人均占有耕地仅0.53亩。
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扶贫干部进驻该村后,通过“精准扶贫”识别出贫困户113户310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掌握了技能,才能真正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机关处室、所属单位捐助近40万元,作为扶贫基金,从杨陵农牧基地购买良种羊3头,为养牛、养羊贫困户购买种牛种羊各1头,引导村民发展畜牧养殖。
该村的管义平一直独身,家庭3代养土蜂,因其技术老化,蜂蜜产量低下,无法继续维持生活。省机关事务管理局送他到杨凌学习新技术,并资助他重新开始,帮助他设立直销点、联系销路。“要不是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我真不知道以后的日子咋过啊!感谢他们帮我学习技术,让我有了谋生的基本技能……”即将脱贫,管义平非常高兴。
该村的丁炳义夫妇,2015年贷款12万元种植大棚香菇,因不懂技术,种植失败,负债累累。了解到这个情况后,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及时请专家到村里,在丁炳义的香菇大棚里组织全村的香菇种植户进行了技术培训。去年又继续资助其发展产业,并积极帮助香菇销售,实现产品全销,已有收益。
在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的倾心帮扶下,如今,全村新发展猪苓1000亩,白芨、重楼、乌药等约20亩,核桃林1000亩,板栗林7000亩。全村共有牛羊养殖大户16户,养牛200余头,养羊1000余只,养鸡3000余只,养猪300余头,正稳步走在脱贫奔小康的道路上。
在帮扶期间,高桥村被国家民委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并命名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15年,宁陕县确定高桥村为脱贫村。据了解,下一步他们将按计划继续协调落实移民搬迁、修建柳林沟口河堤、修建付家河饮水设施、给原双河村和清真寺安装太阳能路灯等项目。
本报记者 兰增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