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诗歌上路,投递就是旅行,平仄押韵,起承转合,一个脚步一首歌,一路投递一首歌!”
这是中国邮政集团公司西安市报刊发行投递局洪庆邮政投递部、80后投递员吴振《邮差日记》里的一首诗。他用这首诗诠释了对生活和工作的挚爱,真诚质朴,积极向上。
作为一名一线投递员,吴振负责的投递区域有居民上千户,每天投递分早晚两次,行程36公里,工作虽然繁忙、辛苦,但他依然追求着心中的梦想,利用业余时间,坚持文学创作,写成反映新一代投递员的生活,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24万字诗文集《邮差日记》,并成为几家网站的“签约作家”。
为了照顾父母他干上了邮差
初识吴振,他高大、强壮的身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尤其他那黝黑的脸颊及额头上布满的皱纹,像一条条细小的虫子,炯炯有神的眼睛向内凹着,眼里布满了血丝,也许是经历太多个风雨送信的日子,才留下了这些“印记”。
今年33岁的吴振,父母都是西安庆华公司的退休职工,受父亲的熏陶,自幼他就喜欢写作。2003年,高中毕业后,他考入武汉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学。2007年大学毕业后,他回到西安应聘到曲江酒店管理公司做安全管理工作,成了“白领一族”,工作舒心,收入也不错,但为了照顾父母,他辞去了当时的工作,2015年8月应聘到中国邮政集团公司西安市报刊发行投递局洪庆邮政投递部,成了一名“投递哥”。
“小吴这娃有灵性,不愧是个大学生!”吴振的师傅连新忙欣慰地说。他说之前带过的徒弟最快的也要一周多才能上路投送,可是吴振他只带了三两天,就可以“单飞”了。
刚开始骑着电动车上路投递时,吴振也多少感到有些失落,怕见邻居熟人。后来在师傅连新忙的言传身教下,渐渐转变了观念,成了洪庆发投部的后起之秀。
“只要是小吴负责投送,我就连年订报!”75岁的退休老干部朱星辉老人,是朝阳社区34号楼的老订报户。以前常为报纸送得不及时投诉,甚至还跟邮递员吵过架,用老人的话说,自己常常看得是“夜报”,甚至有几天还没报看。“现在的年轻人都是手机快餐,我们老一辈,还是习惯看报纸。自从小吴负责投送以来,从不耽搁事,准时早九点、午三点前送到家里!为此,我还专门给投递部写过两次表扬信呢!”老人如是说。
正如朱星辉老人所说,吴振参加投递工作一年多时间,平均每天送报240余份,投送包裹、快递、信件60余件,不论是严寒酷暑、风雨交加,都超额完成投递任务。特别是节假日,突增的邮件包裹,搬运投送,累得他胳膊都抬不起来,可他照样哼着小曲,骑着电动车穿梭在大街小巷中快乐地工作着。
为了更好工作他爱上了写作
吴振是家里独子,现如今也是两个“小棉袄”的父亲。
“有追求,比没追求高尚;有志向,比没志向充实。只要他能快乐工作、快乐生活,其他的我们对他没有要求。”父亲吴国宣深情地说。
吴振的文学功底源自于他的勤奋好学。上小学时,他的作文就被当作范文,被老师推荐。上中学后,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课余时间他背诵唐诗宋词,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并学着写诗歌散文。不论再忙,他随身都会带个小本子把写作灵感和瞬间的感悟记录下来,从16岁坚持至今,形成了敏锐的思维和善于观察生活的独特视角。
刚干投递工作,他有时都不愿意见熟人,特别是同学,心情也很阴郁。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继而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他开始写作,用写作驱逐身边的寂寞,寻找工作的动力。于是,他每天在投递路上,感受着四季变化,欣赏四季风光,并将发生在身边的百姓故事、人生感悟、邮递体会用文学的手段一一记录下来,形成了24万字的诗文集《邮差日记》。2016年9月,西安春秋出版社出版《邮差日记》。随后在西安市邮政系统轰动一时,吴振一下成了当地的“文化名人”,被《临潼之窗》、《铁炉塬》等多家文学网站聘为“签约作家”。
走进吴振家里,60多平方的两居室,摆设简朴却又整洁干净,六口之家其乐融融。“这就是我的写作台。”吴振指着卧室墙角的一张小圆桌兴奋地说。
一张80公分左右的老式小圆桌,上面摆放着一摞整齐的书籍、草稿纸,和一盏泛黄的老式台灯。
“白天投送工作繁忙,晚上回到家里,我就用它来写作,但更多的时候,都是用手机来写作,我打字的速度可快了!”吴振介绍说。
记者难以想象,这本24万字的诗文集就是从这“蜗居”里诞生的,但是吴振的心里是满足的。因为他觉得,只要让他写作,哪怕写作空间再狭小,他的内心世界也是磅礴宏大的!
在吴振家里稍作寒暄之后,他带着记者出门来到他的灵感创作地——一片空旷的田野。“这是我投送回来的必经之路,每每走到这里,我都要坐在那个土埂上,吸支烟,来找找创作灵感。”
在记者的要求下,吴振即兴发挥,作诗一首;苍茫大地仗剑尽挽破,何处繁华笙歌。斜倚云,看雨落红尘戎装执笔苦琢磨,满目壮阔山河。怎写尽?投递歌!一身绿装笔不辍,鸿雁振翅伴高歌!
看来,吴振已经把写作融入到工作生活中了! 文/图 本报记者 杨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