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目光深处难舍是乡愁

——读席平均《一个人的故乡》

2023年09月15日

1991年,王朔在《动物凶猛》中写道:“我羡慕那些来自乡村的人,在他们的记忆里总有一个回味无穷的故乡,尽管这故乡其实可能是个贫困凋敝毫无诗意的僻壤,但只要他们乐意,便可以尽情地遐想自己丢失殆尽的某些东西仍可靠地寄存在那个一无所知的故乡,从而自我原宥和自我慰藉。”

在中国,工业化的进城越来越快,而越来越多的人正渐渐失去了灵魂的寄存处。背井离乡,冲进城市,故乡在沦陷;在城市里举步维艰,乡愁便成了一厢情愿但很固执的精神寄托。

在故乡水帘村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席平均,如今经常走着走着就找不到了回家的路。故乡已面目全非,记忆开始骗人。土地被征用,记忆里的小屋、矮墙、磨盘、石凳、老树、河岸、田埂全都改变了面貌,种假树、垒石山、盖新房、建广场、竖标牌,故乡变成了新农村,变得更像一座城,一座灯红酒绿、光怪陆离的城。在这样的地方行走,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时光流逝,岁月不再,年轮挟裹着河山的风烟一路向前,有着深沉诗人气质和赤子情怀的席平均必然会迷失了自我,“我是谁,来自哪里,要到哪里去?”这样的“天问”,在一个以文字为生、视文字为生命的人眼里,再正常不过了。但在世俗的目光里,这人却是有些“精神病”了。这些年里,席平均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以笔为旗,为日渐荒凉的故乡唱诵最后的挽歌。于是,《—个人的故乡》便有了更多的象征意义。难怪中国作协副主席贾平凹在推介词中这样写道:“一个人不管走到哪里都会有乡土情结,特别是人到中年之后,和面对中国当下农村日益城市化的今天。故乡一天天消亡,回不到过去的年少、村落和故园,这是一件十分伤痛的事情。这是当代中国大多数人心底及精神世界一个共有的‘伤痛’。这种伤痛就像钉子一样锲入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成为一种乡愁,拔不出,驱不散。席平均的《一个人的故乡》正是基于这个情结,真诚表达了对故乡的独特情感。”

《一个人的故乡》中,这样的情感表达尤为浓烈。在满是泥土芬芳和浓郁亲情的文字氛围里,我们感受着作者无限悲悯无限深切的乡愁。曾经故乡,山青水绿,鸟鸣虫语,人欢马叫,鸡犬之声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但这一切,却在工业化的轰鸣里一点点地灰飞烟灭。我们虽身处故乡,却已经无法触摸到曾经的那个可光脚丫奔跑撒欢与大地亲密接触的故乡。作者像一个失魂落魄的孩子,在故乡的夜里,睁大了眼睛,寻找着曾经的故乡,试图以一种诗意化的表述来“还原”年少时的故园。在《城市的意义》一文中,作者的思维异常清醒:“在夜里,我看到了城市的眼睛。在这个美丽的城市夜晚,满目浮华,光影交错,像海市蜃楼在空中,灵魂就穿着宽大戏服舞蹈,像草,飘摇。”目光掠过,人性的悲悯和孤独被他刻画得淋漓尽致,农村的萎缩凋敝,城市的膨胀繁华,丝毫逃不过一个诗人的眼睛。对此,他会以自己的方式来书写,这种毫不顾忌的书写,饱含着作者对逐渐远去的农耕文明的哀叹。

是呀,地理意义上的故乡远去了,但对故乡的书写和吟唱,任何时候都不会到头。面对《一个人的故乡》里每一篇文字,我们总能在席平均建造的文字宫殿里找到来自故乡的温暖和慰藉。而这,同样能带给人情感的皈依和精神的护佑。这恐怕就是《一个人的故乡》的意义所在。 □胡忠伟

上篇:现代家政业要有现代模样
下篇:《关学文库·关学文献整理系列》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17/2/2017022304-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7-02/23/137646.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