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固体燃料发动机是战略战术导弹装备的心脏,是发射载人飞船火箭的关键部件。上千道的制造工序中,危险而重要的发动机固体燃料微整形,经常需要“匠人”一刀一刀地去完成。

三十载为国“铸剑”

——记航天科技四院7416厂药面整形组组长徐立平(上)

2023年09月18日

(上接一版)

手臂不能悬空,要向内夹紧。铲药时,不能手腕用劲,而是手臂均匀用力。十多年来,徐立平逐渐琢磨出一套用刀要领,他的技艺也越发精湛,成为固体火箭发动机整形领域20余名高手中的高手。

26岁的尹晨光是徐立平的徒孙。提起师祖,有两件事令他印象深刻。一件事是他当助理时,切削一个50.5毫米的凹面,最后差0.1毫米,他一刀过去,刚好达到尺寸。另一件事是抠挖一个锥形底,他几刀过去,用手摸起来,几乎同机器加工的一样,没有一丁点坑痕。

火箭发动机价值连城,整形又极度危险,加上火箭的精度要求,让他们的工作必须精益求精。

“手一摸,就要能感觉到平不平。”徐立平说,细整形一刀过去,只能有一个小凸点,只容许一次回刀。挖深了,推进剂质量不达标;凹凸不平了,又可能裂缝报废。

神舟系列飞船逃逸塔动力系统的微整形是本世纪徐立平们印象最深刻的工作之一。他说,装有两吨推进剂的发动机,设计在0.6秒全部燃烧,不敢有丝毫大意。

精雕细琢见“匠心”

年过四十学编程,倾心岗位机械化

同千千万万个产业工人一样,徐立平几十年默默地坚守在一线岗位。又同大多数人不同,他在枯燥的工作中,靠着技术革新,提升了效率,也为自己带来了乐趣。

有一次,他们车间接到一个重点型号的批量任务,推进剂是高敏感度炸药;且任务量大。如何能保证产量,又保证安全?徐立平整天琢磨着设计特定的整形装置。一天晚上,他看到儿子用转笔刀削铅笔,突然来了灵感,然后拿起笔反复画起了图纸…

一个圆形带丝扣的工装,里边装着两个平行刀片,通过上边的手柄摇动,可轻松转动切屑燃料。两个月后,一套半自动整形刀具应运而生。这款被大家亲切称为“摇摇乐”的设备,男同事爱不释手,女同事更是情有独钟。

“一圈削10克,不多不少。”40岁的白小冰说,以前一个班,手工整形,只能修整四个设备,现在能修整六个,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了,安全有保证了,工作强度也减轻了。

“看着简单,其实原理还是蛮复杂的。”徐立平所在的车间主任张浩说,刀刃多宽,倾斜度是多少,如何保证药沫不进入转动轴,许立平一一解决了难题。

在发动机微整形领域,机器整形是大趋势。上个世纪90年代,有远见的徐立平报考了西安理工大学机械与自动化专科函授班,给自己充电。

“BASIC语言,我当时考了100分。”徐立平自豪地说,几年专业课下来,机械和自动化方面的知识得到系统学习,还初步掌握的CAD制度和计算机语言。

“连我们家卫生间都放着电脑报。”儿子徐浩隽说,爸爸40多岁了,还经常看一些有关数控机床程序方面的书籍,很是了不起。

廖海军是整形组的副组长,他很敬佩徐立平优化程序的水平。他说,有一批设备,先前设定的程序周期长达一个半小时,徐立平提出加快退刀速度,作业周期降低到一个小时。

“不觉得无聊和危险。”徐立平说,“蛮有意思的!”

工作中,一旦有拉开人与药面距离操作创新的思路,他都要兴奋一阵子。有一次,接到要在一批高燃速的发动机上打小孔的任务,手工操作困难又危险。他反复琢磨,编写程序,设计出一款长条型刀具,保证车床在切屑时,不碰触金属壳体,还能较快完成任务。

这些年,徐立平逐渐摸索出适合各种燃速推进剂的数控车床整形参数,并对特殊型面设计了专用刀具,还获得了两项国家专利,而他带领实现的数控整形机在火箭发动机药面修理工序的成功运用,更是填补了行业空白。

车间主任张浩透露,徐立平班组正在研制移动式整形机,将进一步提高机械化程度,大大降低手工整形量,从根本上确保“人机”安全。

上篇:图片新闻
下篇:东航开通西安至冲绳航线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17/3/2017032702-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7-03/27/175512.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