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薛生贵
“我愿守土复开疆,堂堂中国要让四方来贺……”工作中,一丝不苟、严谨沉稳的徐立平年轻时可是个文艺青年,弹一手好吉他,唱歌也很在行。在徒弟杜鹏的印象中,师傅最喜欢的歌曲还是提振士气的,《精忠报国》便是他每次唱歌必点的曲目。
戒律:安全底线不可逾越
大家称他“徐婆婆”
在秦岭北麓的洪庆山下,航天科技四院7416厂区内,“安全、卓越、创新、奉献”的企业文化在盛开的樱花和错落有致的防爆墙间格外醒目。“安全是生命”“安全是责任”“安全是和谐”……行走在这个固体火箭发动机制造工厂内,到处都是有关“安全”的提示标语。
近年来,随着战略战术导弹直径越来越大,推进剂燃速越来越高,高悬在徐立平和同事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更需紧绷。
“安全是大事,不能有一丁点含糊。”2005年,徐立平担任整形组组长后,班前会上,天天强调安全。工作中,时时提示安全,闲暇之余,还不忘唠叨安全。他讲注意事项、讲动作要领,总是强调了再强调,大家私底下笑称他“徐婆婆”。
38岁的韦琴是整形组为数不多的女职工,刚刚参加工作时,因忘记佩戴静电手环,经常受到徐立平的严厉批评。火箭推进剂导电性能差,工作中,不仅作业面要接静电线,而且工人要佩戴静电手环,手摸静电棒放电后,才能投入工作。手环要连接静电线,还要紧紧固定在手腕上,比较麻烦。“冬天,有时还要给手环的铁片蘸水,才能贴紧。”工作十多年后,韦琴和同事们意识到,徐立平反复强调安全意识的唠叨是符合心理学的,也是符合工作实际的。
“安全是带出来的。”车间主任张浩说,安全技能通过培训可以掌握,但安全意识需要师傅示范,需要手口相传。老师傅能意识到的危险,新徒弟往往“明知故犯”。一些大型发动机吊装整形,新员工站位往往很随意,经常是三面开阔地,他偏偏站到墙角,发动机一旦出现摆动,跑都跑不掉。“安全需要不断唠叨。”他说,徐立平的唠叨内容,大多都是血的教训,新人要上心。
安全技能,即所谓的安全操作规范,同样不可忽视。在不能出错,出错就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在这一特殊岗位上,徐立平把多年的经验编撰成安全操作手册和岗位说明书,从规则上杜绝安全隐患。
“傻瓜说明书,就是让大家看了就会。”徐立平说。
“合上控制柜总空开,电源接通后,远距离控制台的系统停止灯亮(红色),按下系统控制台的系统启动按钮(绿色),系统启动灯亮(绿色),系统停止灯灭,系统启动。”翻开徐立平编撰的《大型立体镗床数控整形机》工艺操作规程,第一感觉就是一份比家用电器更详细,更好操作的说明书。
“车间借鉴了“傻瓜式”操作规程的编撰思路。”张浩说,徐立平不经意的一个点子,在全车间得到了推广,受到大家的点赞。
“安全是可控的。”徐立平说,安全规范都是在安全与不安全的临界点以上,只要按规范操作,再凶的老虎屁股也可以摸。但任何时候都不可麻痹大意,一旦碰到为神舟系列逃逸塔等高燃速的发动机整形,一定要当做第一次去干,才能不出意外。
授业:绝技绝活倾囊相授
不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24岁的吴波还记得去年应聘时的场景。工厂到学校招聘,他打开手机搜索航天四院,看到各大媒体褒奖徐立平的报道。“还有这么牛X的人物。”吴波说,根本想不到能做“航天一把刀”的徒弟。工作一年了,吴波有别于大多数贪玩的90后,在徐立平的熏陶下,经常自愿周末加班。
手把手教铲药,耐心细致讲要领。徐立平这么带徒弟,也这么教学生。
“1毫米训练法”是徐立平带徒弟的必修课。吴波和尹晨光,车间两个90后如今还在用此方法练习刀法。工作三年的尹晨光说,这一训练法很有效果:在五厘米左右的模拟药面上,间隔一毫米画线,练习时,一半刀在外,一半刀入药,三个月左右就基本掌握用刀要领。接下来就是在平面上挖柱形,锥形,要求不能有刀痕,这需要好几年的练功夫。
(下转二版)
班组建设中的“头脑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