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没有精湛的技艺,怎能在炸药堆里“耍刀”,怎能完成军工人的保家卫国重任。现在的徐立平,把更多的精力倾注到培养青年技术骨干工作中。

为国锻造“铸剑”干将

——记航天科技四院7416厂药面整形组组长徐立平(中)

2023年09月18日

(上接一版)

“不行,重来!”徒弟韩朔学习微整形时,经常被训斥。手磨出血泡,师傅不但不安慰,反而说:“不疼了就出师了。”经过上万次启刀、推刀、回刀后,他终于可以承担任务了。师傅交给他的第一个任务是样块取样实验,要求注意技术尺寸。量好长宽高,三下五除二,干完了。

“你干得什么活?”他记得师傅当即黑着脸训斥道,尺寸过大,放不进试验台,还得再切削,残药多了又危险,“考虑过这些么?”他当时想不通,按要求取样,及时完成任务,怎么还挨批。

事后,师傅解释说,他们的工作是系统工程的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的质量,决定影响着下道工序,必须全盘考虑。

“转交下道工序时,优质品率必须是100%!”从事工序交接的吴波说,师傅一直这么要求,“航天人的工作就是细上加细,严上加严,慎之又慎。”

严师出高徒,分享见“匠心”。教授徒弟时,徐立平也许严厉,可谈到传授技艺,他却倾囊相授。对于有没有担心过“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尴尬和危机?他说,教授徒弟是共同学习的过程,从来没担心过。

向徒弟学习,是徐立平提出的。2008年,该厂两个整形组合并后,他要求两人一组相互学习,让大家尽快全面掌握机械整形和手工整形技术。一口唾沫一个钉,说了就干。廖海军回忆说,师傅点名要跟他学习车床工艺。一次操作车床“对零”时,内壁、外壁和芯孔三点对好后,师傅却凑上前问道:“芯孔为何要对点?”原来,徐立平先前熟悉的镗床只对内壁外壁两个点,不进行第三点对点。两三个月的日子里,廖海军越来越佩服师傅的学习劲头。

徒弟做得不到位,严厉训斥;徒弟有创新,也不忘“炫耀”。“小开口燃烧室延伸环割除装置”是徒弟杜鹏的一项创新,徐立平一有机会就夸:“把工装和刀具结合有创意!”在他的推介下,杜鹏的这套设备被运用到实践,还上报国家专利。而另一名徒弟陈江鹏进厂短短一年,便拿到该院技术比武第六名的好成绩,徐立平更是逢人就夸。

如今,他重点培养的七个徒弟中,两个已经分别担任重点班组的副组长,两名成为国家级技师,其他均为班组骨干。

师承,不是简单的工艺模仿;还有工匠精神的传承。杜鹏说,酒精擦洗,黄油涂抹,纱布包裹,装进小包,师傅爱刀,刀不离身的习惯,对徒弟们是一种无声的身教。

带兵:率先示范锤炼团队

激励人人争当岗位先锋

“徐师,我就喜欢和苏晓军搭班。”3月24日上午的班前会上,徐立平分配完任务,交代了细节,韦琴说完感谢的话后,走进工作岗位。

“谁和谁搭班,师傅很有把握。”廖海军说,当时两个班组合并后,徐立平利用工作之余,通过观察、谈心把每个人的脾气、特长了解得一清二楚。分配工作时,动手能力强的,配备一个心细的副手;年长的师傅,配备一个好学的青工。

“分配工作,肯定要动脑子。”徐立平说,要尽量发挥每个人的特长,这对工作开展有益,也有利于个人成长。

“我的设备,我做专家。”徐立平还提出人人琢磨工艺,人人争当技师的班组建设理念。他自己率先垂范,碰到难题立即想对策,改进工艺,帮助大家顺利完成任务。

“抽真空浇筑凹陷,针管点滴注射,老徐有办法。”张浩说,填补微小缝隙更考验功夫。不能有气孔,还要确保安全,碰到这些难题,徐立平总能想出办法。他的这种攻无不克的劲头,如“蝴蝶效应”般无形中影响着全组职工。

青工争着考职称,中级工、高级工、技师……个个争当岗位新星;老职工倾心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改工艺,思创造……个个争当业内行家;近10年来,他们组完成了30多项技术革新,班组被航天科技集团命名为“徐立平技能大师工作室”,被授予陕西省“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

在厂里,老徐不苟言笑。出厂门,他随和可亲。为了舒缓大家工作的压力,他经常组织大家郊游、农家乐或者到家里聚餐,很好地融洽了同事关系。

“以前几乎从来不聚餐。”廖海军说,如今,他给整形组带来了轻松的氛围。杜鹏笑着说,每次聚餐,两怀酒下肚,老徐,徐哥,随便叫,师傅从来不责备。

毫不夸张地说,徐立平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已经产生“蝴蝶效应”,26名班组成员在他的带领下,形成了干事创业的工匠文化……

上篇:图片新闻
下篇:图片新闻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17/3/2017032802-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7-03/28/175550.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