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让一个人远离人群,然而我们心里总有另一把火,在默默地燃烧。喜欢文学的人都是一样的,但大家热爱文学的表现方式却不尽相同。他们常常独自梦想,欲拯救苍生于水火,却总是发现自己人微言轻;他们渴望着出去旅行,认识更多的人,吃不同的蔬食,却总是感叹出门方知家乡好。他们悲天悯人,在他们温润的文字中,我们将感受到人情冷暖,触摸到个人乃至家国的命运。
“学校工作琐碎繁忙,但我总能够在夜晚的时间里安静下来,将一些心绪整理,凝固到纸上,写作是被我认为的一种超凡与逃逸。”作家麦阁在讲述自己写作经历的时候,不止一次地提到“夜晚、孤独、心绪”这些词。是文学的介入,让她20岁的青春岁月变得安静而充实。最终,这个从乡村走出来的姑娘,由一位普通的幼儿教师,成长为一名颇有成就的编辑和作家。
麦阁在最近出版的《月光擦亮瞬间》散文集中,记录了时间里真实的自己;早期或现在生活中的自己;短暂离开原地在旅途中的自己;思想着的自己;阅读着的自己以及写作中的自己……“那时,我20出头,对学前教育工作充满热情与爱心。白天忙得像个陀螺一样,下班回到家里,忙完家务,吃了晚饭,就赶紧像受了谁的催促似的,阅读或写作成了我业余生活的主要内容。”这样的文字很容易引起共鸣,作为一个曾经的文学青年,我们的业余生活不也是这样过的么?那时候没有电脑,更没有网络,我们下班忙完家务后,只能拧亮台灯,坐在写字台边,将自己的所思所悟流淌在稿纸上。当时的写作说是一件体力活也不为过,但却多了一些仪式感,让人至今难忘。正是对文学的执着,改变了麦阁,自然也改变了我们这批文学守望者的命运。
本书包括《我看见了大海》和《时间的形式》等三辑,收录了《寂静之下》等74篇文章。作者文笔恬淡优美,在对故乡风物的摹写中流露出淡淡的乡愁记忆,成长过程中的细节琐事也构筑起作家的精神家园。另有多篇书评随笔,反映出作者的阅读积淀和文学思考,并表达出一位女作家的文学观。在麦阁的笔下,她对世俗中的芸芸众生充满了同情和怜悯。譬如“那些小贩们各自都有一辆大小等不一的三轮车,推着苹果、鸭梨、橘子、柚子等各种最常见的水果。他们放开嗓门,对着摩肩接踵的过路人吆喝。可是城管队一来,他们就得四处逃散。”小贩们的卑微与无助,让麦阁觉得“众生平等在这一刻看来,实在是一句空话”。
童年的中药铺,儿时的玩伴,母亲做的乌饭和绿团子,行走过的足迹,天涯海角的陌生人,这些诸如此类的素材纷至沓来,它们在作者质朴的文字中跳跃着,翻滚着,绽放着,诉说着麦阁对那些逝水流年的追忆。麦阁认为,一首诗是否有独到的东西,是否发出属于是自己的声音,这才是最重要的。 □彭忠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