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初春的一天下午七点左右,和谷领着贾平凹来到了铜川人民广播电台院子我和杨新寿的宿舍门前。晚饭后我和杨新寿正准备出门,就听见和谷喊了一声:“新寿”。我俩应声从宿舍出来,看见了和谷和平凹。赶紧把他俩迎进宿舍。落座后喝水、抽烟。过了几十分钟,因单位食堂已经开过饭,炊事员走了。加之当时铜川红旗街整条街上只有红旗小吃部晚上还营业,卖小笼包和馄饨。我和新寿拿了铝锅瓷盆,去红旗小吃部买回了四笼包子两碗馄饨。他俩就圪蹴在地上吃了。之后我们四人一直谝到十二点,我和新寿送他们俩去矿务局招待所住下。
第二天上午见到他俩,平凹说:“到招待所住下,洗完脸脚之后,我写了两千多字的日记,把从西安上公交后,沿路所见所闻全都记了下来。作家就要勤于观察,善于积累,必须让自己创作素材的库房里东西丰富多彩起来,只有积累多了,一旦创作灵感来了,你资料库里的某些资料,经灵感激活,它就变成文学作品了。”
这次采风,和谷、平凹在铜川待了七天。一天和谷领平凹去他家黄堡镇南凹。平凹和和谷的两个弟弟闲谝。和谷大弟都学对平凹说:“我弟三蛮是村上领导,走路上有人问,有人招呼,红白喜事是座上宾。我走到路上,没人说话,没人招呼。红白喜事没人请。我人老实,只会下笨苦。在村里小煤窑给车上装煤,来拉煤的人为了让我多装几锨好煤,都争着给我兜里塞烟,一天下来,两兜里都塞满了。我不会抽烟,回家后,把烟都掏在桌子上。我弟把鞋一脱,往椅子上一圪蹴,从里边找好的抽,不好的还不抽。大作家,你说这人和人能比吗?”
平凹回铜川矿务局招待所后,立马写了小说“哥俩”。原型就是和谷的弟弟都学和三蛮。反应的是农村干部和群众的关系。
又一天,和谷领平凹到耀州瓷名镇陈炉采风,他两观察细致入微。看到瓷瓦山上往下倒破损的碗盆瓮等,听着瓷片相互撞击发出的叮叮当当的声音。他俩就向陶瓷师傅请教,用几个啥字能把这瓷片相撞击的声音准确地表达出来。从陈炉回铜川后,和谷写成散文《瓷城散记》,发表在《绿园》,平凹写了散文《陈炉》发表在1981年《散文》。
后来,他俩带了铜川人民广播电台几个记者一同去了黄帝陵。到桥山后,平凹对同行说:“各人边看边记录,看完之后,我们每个人把自己的念一遍,看有啥不同。”结果,多数人都是宏观观察,站在桥山山脉,放眼望去,古柏森森,气象万千之类。唯独平凹是微观观察,皇帝手植柏、汉武帝挂甲柏、平地柏、山头柏、石头缝里的柏、老柏、幼柏等记录了十三个类别的柏树形象和个性特征。之后写了散文《黄陵柏》在《散文》发表。我见过文人墨客写黄陵柏的文章不少,但如平凹写法的,并不多见。
一天,平凹从住宿的铜川矿务局招待所早起,一个人走到铜川市工人文化宫花园,用手摸花叶,擦花叶上的灰泥。他抹擦过的数十片花叶上尽是灰泥,花叶没有了本真的绿色。回招待所后,平凹说,观察铜川的环境污染,就要从一朵朵鲜花的叶片观察起。
和谷、平凹在铜川采风期间,和谷的散文《故乡柿子》在《人民日报》发表,我读后,很受感动,感触很深,读了该文,我从中悟出了写散文的一些方法。因为我与和谷是同一脉黄土梁上的人,他家住南凹,我家住陈炉立地坡,南凹是这黄土梁的下部,而立地坡是这黄土梁的顶部。人们的生活习惯、民风、民俗相同。两村互有亲戚。和谷写的故乡柿子,我几乎每隔几年就会吃到。我对这柿子既熟又有感情。这篇散文哪里是实写,哪里是虚写我一眼就看出来。我决定由录音组把《故乡柿子》制作成配乐散文,因为当时我是铜川人民广播电台编辑部主任,电台文学节目的稿子由我审发。
一天下午饭后,录音师老张正在录音室制作配乐散文《故乡柿子》。和谷和平凹到录音室来了。当时我正看老张制作。平凹就和我谝开了。谝着谝着,和谷就对平凹说:“平凹,不要光谝没用的,赵勃很热爱文学创作,把你的真经给说说。”听了和谷的话,平凹给我说起他新写成的散文《陈炉》,他向东南方向一指,朗声念到,从铜川往东南去,有一脉山,其实也不是山,是一座黄土塬。念了开头,他说开了《陈炉》的构思过程和结构。听了他的分析,我进一步懂得了散文的成文之道,语言运用,写作技巧。平凹再三对我说:写散文一定要用短句子,不要写几十个字的长句子。要让自己的句子有动感,要跳起来,句子死板了,整个文章就缺了灵动之气。
读了和谷《故乡柿子》,听了平凹对《陈炉》的分析讲解,我有了悟性,可以说,和谷和平凹是把我领上散文创作之道的恩师。后来我写了散文《神仙叶子》获煤城掘进文学奖,还在《延河》刊发了。1993年出散文集时,就以《神仙叶子》做书名。
这次,和谷、平凹的铜川采风之行,是成功的,丰收的。贾平凹七天写成七篇散文和小说,陆续在《散文》等刊物上发表。和谷也发了《瓷城散记》等多篇散文作品。
时间过去三十五个年头了,每每想起1981年初春接待和谷、平凹及陪他俩采风的日子,很是难以忘怀。2017年3月29日我去西安,当晚我住在凤城二路小旅店,与和谷在电话里说了四十分钟。凌晨2时,怎么也睡不着了,坐在桌前,先写了《和谷和他的晓园》,从4时到5时,又写了《和谷、贾平凹1981年铜川采风花絮》。4月3日一早我赶到南凹,在晓园大门外,喊起正睡觉的和谷,请他看了《和谷贾平凹1981年铜川采风花絮》与《和谷和他的晓园》,他认为这种写法很好,有情有景,生动活泼。 □赵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