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婷
“生慕龙门恨未逢,倩人摹入画图中。山横宇宙东西断,河贯华夷远近通。三级争流鱼喜浪,两崖欲堕鸟愁风。于今饱食安居者,可忘平成禹世功?”,龙门是大禹治水开凿河道之地,传说极多,也有鲤鱼跃龙门之说。
踏风而来,沿着九十九级石阶登其巅峰。“东望黄河滔滔,西眺梁山巍巍。南瞰古巍长城,北观芝水长流”。司马迁就长眠于这山环水绕的半坡上,沉睡着不愿再醒来。
面对滔滔黄河,平静却似有微波,韩城的文化源远流长,是余秋雨先生一直“想去又不敢去”的地方,是作家贾平凹心中“三块很值得行走”的地方之一。在宣闹的集市中,历史的宁静显得格外有韵味,在这里能够感受到老屋的气息。若非秋已深,真想扔掉鞋子踩在湿软的泥沙上,感受龙门的灵气与岁月的痕迹。四周有巍峨山川环绕,像是守护这片纯净土地的巨蟒。面对平静的水面、环绕的山峦,我不禁思考大禹又是如何开通河道,创造的这个历史奇迹?古有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而今更有多少为国为民之士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终身理想!
华夏历史是他笔下的一组音符,一个兵败乌江的霸王有着顶天立地的英雄豪气;正如李清照所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无奈投江的文弱书生,留下了忠贞不渝的民族风骨,所谓“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一个刚出师的将军却是出师未捷身先虏。历史的一草一木、一川一河都因他的风姿绰约而万古长存。
他没有因为宫刑把堂堂的血肉之躯弄得满身残损就放弃了明正史的机会,更没有因为武帝在他的精神世界插入一把匕首就折断自己发愤的意志。他没有在蚕食中了却残生,在文人自尊的世界里,他暂时忘记了伤痛,在父亲的遗愿里,他坚定了理想,忍辱负重,最终成就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光辉巨著《史记》。所以,再也没有人忘记他,再也没有人忽视他。司马迁站在历史的长河里,向人们诉说着千年之前的真实。
司马迁的坟墓庄严而沉静。墓地由青砖镶砌而成,在千年的风雨中历尽沧桑,砖面布满裂痕。也许是他不过硬气,太过执着,太过卓越,之后长达52万字的巨著彰显于世。不只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一言”,更不知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于国于民于家,都是一个无法翻越的巅峰之作,他铸就了历史的丰碑,他的名字也将时代永存。可能百年一遇的伟大帝王也没有想到,在被自己伤于宫刑之后的司马迁死后也有人为他修墓建祠,并且宋、金、元、明、清历代曾多次对其进行保护修葺。现存墓冢为石砖砌蒙古包形状,相传元世祖忽必烈勒令修建,体现了古人“事死如可生”的传统,墓冢高约3.08米,周长18米。司马迁的墓顶有株千年古柏,此柏枝分为五,人称“五子登科柏”,卓然屹立,苍劲盘恒,如承天巨掌,墓地旁也是古柏环绕,浓荫遍地,他的墓碑上也只有简单的几行字。墓冢周围嵌以八卦及花卉砖雕图案,其八卦象征了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终极挥索,因而司马迁墓也称“八卦墓”。
郭沫若有诗云:“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膺斧铖,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高度评价了司马迁一生的功绩,宫刑对于一个朝廷命官、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人格的肆意践踏比肉体的折磨更令人痛不欲生。是在悲悯中了却残生,还是立于残损之上,冲破黑暗迎来历史的光明。他选择后者。他的塑像向北眺望,他希望李陵能回来给他一个清白,给他一个公道,于是忍辱负重铸就了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