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西安,重新开启了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的新丝路。2016年9月,来自土耳其、俄罗斯、格鲁吉亚、巴勒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40余个国家的商协会代表在大唐西市,一致表示将继续着力推动投资贸易,继续在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一带一路”倡议让中国的西北角再次受到瞩目。专家认为,西安的产业优势如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汽车、电子信息、医药等,以及丰富的文化教育与旅游资源,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产业存在较强的互补性,高度契合中亚、中东欧、东盟等国家的市场需求。
除了中欧班列,随着“阿姆斯特丹—西安”“首尔—西安”跨境货运包机航线和新西兰利特尔顿港到“西安港”的陆海联运新航线的开通,以陆港和空港为基础的西安立体化物流网也在形成。
西安国际港务区已被正式纳入国际贸易与运输体系。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西安港”实现货物吞吐量13万标箱,同比增长20.3%,货物合计约262万吨。借助“长安号”,西安爱菊集团也在哈萨克斯坦投资建设大型食用油脂加工园区,即将实现年产16万吨的生产规模。
一城唱响百城歌
意大利前驻华大使白达宁曾表示,“丝绸之路代表了友谊和和平,它不但是一条贸易之路,更是一条文化之路。”
经贸兴盛、人员往来,铸造了西安作为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中心。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证实了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几乎未中断过。公元5世纪的中亚粟特人,曾在现在的塔吉克斯坦修建片治肯特古城,而在其一幅残存的壁画上,就可以看到具有中国元素“龙”的形象。
同时,借助丝绸之路的繁盛,唐代也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开放程度最高的时期。各国商贾、使者、留学生云集首都长安,最多时达数万人。人员的往来更带来文化、宗教的相互交融,并给中国的绘画、雕刻、音乐等艺术带来巨大影响。法门寺地宫珍宝中大量伊斯兰及东罗马风格的琉璃器、玻璃器和水晶制品即为明证。
文化无国界。盛唐时期,长安有国学六馆,太学诸生三千人,新罗、日本皆遣使入朝受学。如今,西安的外国留学生来自全球90余个国家,人数超过7000人。他们就像是一颗颗友谊的蒲公英,双向播撒着文化的种子,实现着文化的深度交融,让西安一城开遍百城花,一城唱响百城歌。
新华社记者 沈虹冰 梁娟 薛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