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寒冷与雾霾肆虐的冬日,王宜振先生的《现代诗歌教育普及读本》与我而言是一剂抚慰心灵的良药:窗外寒风凛冽,书里春光明媚;户外浊气逼人,书里兀自清新宜人。
《现代诗歌教育普及读本》里收集了很多大家和优秀诗人的佳作,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独立美好的小世界;每一首诗都历经了时间的淘洗和磨砺,是值得细细品读的瑰宝。
《现代诗歌教育普及读本》分为上下两册,共有九个章节,分别从“什么是诗歌、我们为什么要去读诗、诗歌的审美视点、诗歌的分类和诗歌的想象力”等方面全面翔实的剖析了诗歌的内容和构架,以及在诗歌思想和艺术方面的特色。
女诗人依尼诺·法吉恩在《什么是诗》中使我们了解到“玫瑰的香气”、“天光”、“苍蝇身上的亮闪”、“海的喘息”这些附着在实物上面的,极易为常人所忽略的,抽象的东西才是诗的创作源泉,它既植根与生活,又不拘泥于现实生活的本身,它更耐人寻味,发人深思。王宜振则认为“诗是歌唱生活的最高语言艺术,它通常是诗人感情的直写。”
写童诗的人都有着孩子一样纯洁剔透的心灵,他们离自然最近,离人性最近、离诗歌最近。在阅读《现代诗歌教育普及读本》的过程中,我的脑海里始终浮现着王宜振先生清澈的眼神和像树一样挺拔的身影。岁月的风霜虽然已将他的鬓发染上白霜,但时光却将他吟诵成了一首隽永绮丽的诗歌。
为什么要去读诗?王先生讲述道:首先,读诗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孩子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感和新奇感,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诗歌不但可以更好的感受、观察,理解这个世界,还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起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其次,读诗可以开发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如《树的苦恼》:一只小鸟/给一棵树讲了许多飞翔的故事/树听着听着流泪了/树也是一只鸟/树有许多翅膀/树不能飞翔/树的苦恼/是夜晚老做飞翔的梦。这首诗有着一种触动人心的魅力,既令人不忍卒读,又不禁久久回味。诗人从一棵树的视角来透视人生,满腔热情地关注生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无论那梦想多么遥不可及,或者看似多么的荒谬不经,却都是支撑他内心的强大精神支柱。在王先生的诗歌里,即使一棵看似平凡沉默的树,它也有自己的朋友——“小鸟”。热心肠的小鸟了解树的向往和追求,它“给一棵树讲了许多飞翔的故事”,然后“树听着听着流泪了”。树之所以会“流泪”是因为它知道自己永远都不能“飞翔”。这首诗虽然很短,它让我从另一种角度去观察和了解一棵树,从而去观察和了解自己的内心的渴望。
歌德曾说:“在艺术和诗里,人格就是一切。”人格,从来都与真正的诗歌同在。如果说,真正的诗歌是长青树;那么,人格就是树之根。王宜振的诗在童心、思想性和自然纯朴方面的表现都是深入肺腑的,是儿童诗中难得的精品,不仅给儿童以亲和力,而且还给成人以思想的启迪、智慧的提升,它能使读者接受到审美教育和艺术的熏陶,以提升精神境界,净化心灵,塑造高尚的人格。
记得有这样一种说法:人有两次生命的诞生,一次是肉体的出生,一次是灵魂的觉醒。
从《现代诗歌教育普及读本》中,从那些散发着墨香的文字中,从一首首各具特色的诗歌中,我渐渐感觉到了自己灵魂的觉醒,那是一种从厚重坚硬的外壳中破茧而出的快乐和轻盈,有些疼痛、有些欢喜,有些对未来世界的憧憬。还有一些细微的来不及一一分辨的感受和体会…… □李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