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用好“组合拳” 打赢“攻坚战”

——榆林市地税局精准扶贫工作侧记

2023年09月18日

榆林市地税局扶贫工作队看望帮扶对象王生邦

“娃娃吃奶不忘娘,好生活不忘共产党。”5月10日,榆林市定边县石洞沟乡郑寨子村村民王生邦同儿子忙着盖新房子,见扶贫工作队来了,他一边拉着工作人员的手,一边用当地的“四六句”夸赞着。

49岁的王生邦年轻时是一名建筑工人,一次意外事故让他的双腿站不起来……近年来,身残志坚的他靠着组织的帮助,渐渐摆脱贫困。

榆林市地税局扶贫工作负责人党育说,我们局包扶郑寨子村以后,王生邦第一个报名申请项目,购买农用三轮、平整土地、饲养山羊。2016年他的这些计划都得以实现!土地平整后他家的可耕地面积增加了约50多亩,加上原有耕地已达80多亩,今年光西瓜就种植了40亩。王生邦笑盈盈地说:“老党你说一亩西瓜卖上3000块钱,40亩能卖多少钱?”党育回答:“三四一十二万!”王生邦说挣不了那么多,买肥料成本大,如果再养50只羊就更好了。

2016年9月28日的一场车祸,使刚刚脱贫的村民郑义又背上了十几万债务。郑义六十出头,在农村还算好劳力,过去因为没有农机影响了干农活。市地税局就帮他买了一辆东方红304拖拉机,春耕秋收都发挥了很大作用。

村民陈贵存因儿子上大学致贫,欠下十几万外债。市地税局了解到他是全村有名的羊把式,由于资金问题无力建设羊棚,所以尽管他家有200多亩草场也没法扩大养羊规模。市地税局出资帮他修建了可容纳近200只羊的彩钢大棚,并购买了20多只滩羊和一只优质种绒山羊,经过近一年的发展,老陈的羊存栏数已达100多只(原来大约养50只)。党育去看他,老陈激动地说:“春上羊绒已卖了一万多块钱,又种了五十多亩玉米,羊饲料今年管够了。”

榆林市地税局把精准扶贫作为推进“追赶超越”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列为全面工作的“一号工程”,力争打赢脱贫攻坚战。截至目前,已帮助24户贫困户实施扶贫项目53个,累计投入扶贫资金70余万元;剩余9户9个帮扶项目正在逐步实施。

该局专题研究部署精准扶贫工作,成立了市局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其他党组成员任副组长的精准扶贫领导机构,要求市局领导班子成员、机关全体党员必须全部参与扶贫工作,发挥带头作用。他们坚持“四个保证”,即人员、时间、经费、车辆四保证。干部必须配硬,组建扶贫工作队,指定党组成员、总经济师党育为市局扶贫工作总负责人,榆林市地税局办公室副主任白天明担任“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青年党员干部沈志龙、郑伟为工作队成员,深入扶贫点驻村蹲点,专职负责精准扶贫的协调推进工作;选派66名机关党员干部,与扶贫村33户贫困户组成“结对帮扶”小组,共同推进扶贫项目落地实施。驻村工作队成员全部脱离原工作岗位,坚持吃在村、住在村、干在村,不脱贫不撤离,不巩固脱贫成果不撒手,抓好驻村工作任务落实;机关“结对帮扶”的党员干部下沉到帮扶村,与帮扶对象共同劳动,时间不少于10天。拨付31.5万元扶贫资金,专项用于脱贫帮困工作;为驻村工作队拨付5万元工作经费,确保驻村扶贫工作正常开展。他们还从日常征管执法用车中抽调1辆业务用车,专门为扶贫工作提供服务保障。

同时,他们坚持“一个挂钩”即结对帮扶工作与公务员年度考核挂钩,以严格的考核助推精准扶贫任务目标的实现。“干部联户、结对帮扶”活动开展以来,已有两批次20余名党员干部带着感情、带着责任,有序深入到郑寨子村,以“认亲戚”的形式开展联户结对帮扶工作,走访慰问帮扶对象,实地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对接启动扶贫项目,帮助贫困户采购农机器具、平整土地、搭建饲舍、喂养家禽,全力推动扶贫项目落地见效。

本报记者 薛生贵

上篇:没有了
下篇:陕文投集团在深圳举办招商推介会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17/5/2017051802-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7-05/18/171561.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