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维
姥姥快过82岁大寿了,88岁的姥爷很早就筹划着姥姥的生日礼物。昨天特意从自己的退休金里取出4000元钱,让两个女儿上街去买条金项链,说这是项“政治任务”,必须完成。
姥姥这一辈子都过的朴素,现在越老越被姥爷打扮的“花枝招展”。姥爷说,这是他的一桩心事,算是给姥姥的“补偿”。
姥爷16岁从军,离开陕西,在东北的工程兵团做军医,年纪轻轻就成了卫生队队长。有一年冬天,姥爷“奉命”给姥姥的一个表姐夫——当时部队的师长去看病。因为善良耿直,虽然不善言谈却很细心,师长家人很是喜欢,于是就将姥爷介绍给了姥姥。姥姥是典型的东北女人,性子豪爽,看中了姥爷为人诚恳,两人很快就举行了婚礼。
成家后,姥爷随着部队天南海北的跑,姥姥就同军人家属们一起住在了大本营。临行前,他只说:“你管好家,待我回来。”姥姥答应说好,再无多言。
为了支援前方部队,军人家属们争先恐后地加入家属工厂做工,学技术做军装。作为一名党员,姥姥率先带领几个姐妹戴起红袖章,做起了保育员,管理这些家属们的孩子,解决后顾之忧,好让她们安心上班。
那些年,他们难得相聚。姥爷一年回家探一次亲,姥姥再去部队看他一次。姥姥回忆说,那些年,她只身一人,带着干粮,带着给姥爷做的贴身衣物,走过了河南、内蒙、陕西、湖南……
1964年,姥爷所在部队被派往越南,姥爷也随军参加抗美援越战争,进行军事援助。那一去,就是三年。姥姥说,那些年,自己还好,只是苦了孩子们。
姥姥、姥爷育有两儿两女,大多都是周岁时见的父亲,所以对他一直有所疏远。姥姥从未有过怨言,却不自知地,将日常的思念传递给了孩子,孩子们会说的第一句话是“爸爸”,而不是“妈妈”。姥姥带着孩子,照顾着自己的小家,照看着部队的大家,跟着姐妹们,一起度过了那些坚苦的日子。
70年代初,姥爷退伍,他们终于结束了近20年的两地分居生活。在那数不清的等待的日子里,在无尽的期盼中,姥姥盼回来了姥爷,过上了相依相守的日子。
转业后,姥爷、姥姥回到了陕西。姥爷在当地卫生所工作,因为医术超群、管理有力就当上了厂医院的院长。姥姥从事文职,是单位多年的先进和标兵。两人相濡以沫,举案齐眉。
孩子们对父亲没有粘腻,更多的是敬重,姥姥就像条红丝带一样,紧紧地缠绕着、凝聚着这个家,一点一点地将那些隔阂慢慢融化,让幸福充溢着整个家庭。
现如今,头发早已雪白的姥姥、姥爷,腿脚都不太利索,出行要慢慢搀扶或坐轮椅。姥爷还是那样喜欢读书看报,看新闻,关心政治,每每在家庭聚会时总是会给孙子们讲政治和历史。而姥姥更喜欢拉着孙子孙女话家常,虽然口齿有些不清晰,耳朵也有点背,但丝毫不影响祖孙交谈。他们抱不动重孙重孙女们,却总会远远看着他们,乐呵呵地笑。
近些年,姥姥每年生日时,姥爷都特别花心思在送礼物上。去年让女儿们选最好看的羊毛衫,今年要选一款样式得体的金项链……
不管什么样的礼物,我知道,姥姥一定都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