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安康市汉滨区茨沟镇景家社区荆竹沟的贫困户家里来了一批特别的亲人——陕西工运学院党委书记王晏芝和院长韩睿一行,他们带着一片深情厚谊,亲切与贫困群众话家常,逐一询问家庭成员的身体健康、产业发展、经济收入等生产生活情况,然后针对实际情况,分别提出了不同的精准帮扶措施。
在五组贫困户孙登波家里,当了解得知他和父亲两人生活,而他又因无技能导致在外务工工资收入并不高的情况后,王晏芝现场表示,只要他愿意,由学院为他提供养老护理员免费技能培训,并帮助他实现就业。在精准帮扶因户施策的同时,让该社区所有群众高兴的是,他们家庭中的青壮年人员也可以享受与孙登波一样的免费技能培训,以及斗鸡养殖产业奖励扶持。
事实上,自帮扶荆竹沟三年来,陕西工运学院的领导经常去村里看望贫困群众,调研帮扶措施,解决困难问题。不仅如此,群众经常还会在田间地头或者山路上,遇见学院的两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何成和彭嘉楠,随时与他们说脱贫,话发展。
打牢稳定脱贫的扎实根基
荆竹沟原来是茨沟镇的一个行政村,2015年8月与该镇的贯沟、张铁、石板房、景家4个村一起合并为景家社区,此后为该社区的一个片区。但是,从2014年至今三年多,陕西工运学院帮扶荆竹沟群众脱贫致富的初心一直未改,实践行动没有停止。
和帮扶干部何成成为多年老朋友的骆明余一家人,曾经就住在荆竹沟最边远的九组,交通、饮水等生产生活条件十分困难。在各方面政策的帮扶下,2015年8月,他们一家搬迁到社区安置点,住上了167平方米的两层单户楼房,从此完全改变了过去的贫穷面貌。记者在他的家里看到,冰箱、电视机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屋内的装修及其陈设,一切都显示出了现代城市居民生活的雅致。
骆明余向来访的客人介绍家庭面貌时,自豪地说:“如今,家里除了没有小汽车,其它啥都有。”
记者采访了解到,他们一家搬到社区安置点后,利用门面房开办了一家小商店,平时妻子打理商店,他则在当地打零工,儿子、儿媳在外务工,全家人一年轻轻松松能获得五六万元的净收入。同时,他们还在老家发展了5亩优质核桃园。“在脱贫模式中,他家的情况属于‘搬得来,稳得住,能致富’。”何成说。
在荆竹沟,像骆明余类似情况的脱贫户,截至2016年底,已经有55户通过搬迁安置,在实现了住房有保障的同时,通过务工和发展产业等途径,实现了稳定脱贫。
为了抓好产业发展,打牢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的扎实根基,陕西工运学院驻村扶贫工作队2014年驻村开始,与党支部一班人积极谋划,因地制宜,组织动员全村群众栽植辽核4号新品种核桃。该社区主任陈益峰介绍,当初发展,政府扶持每亩地300元的树苗,三年期间还给予每亩地1200元的退耕还林和管护补助。目前,荆竹沟片区127户449人,发展核桃产业园1000多亩,人均达到了2亩多,丰产期每亩可达到产值5000元。在村道沿途,记者欣喜地看到,田园里栽植三年多的核桃树有的已经开始挂果。
去年,在扶贫工作队的主导下,采取“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开始发展斗鸡养殖产业,全社区8户养殖斗鸡2000多只,带动贫困户养殖斗鸡1000多只,并实现了当年发展,当年见效,共计收入30多万元。而且,这还不包括产蛋的经济收入。
此外,为了促进劳务输出产业的健康发展,陕西工运学院通过技能培训、务工常识、维权知识、提供务工信息等方面的培训和服务,使得全社区户均实现了一人外出务工就业。目前,在该社区荆竹沟已经形成了劳务输出与核桃种植、斗鸡养殖三项产业齐头并进的经济发展局面。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