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朝坂仙踪

2023年09月18日

□李丁

前几天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北门里一个小书摊上买了一本陕西旅游出版社二十多年前出的《延安吟》。在家里乱翻书心慌时,翻到了明人张三丰的一首《桥山祈仙台》:“披云履水谒桥陵,紫柏含烟玉露轻。衮冕霞飞天地老,文章星焕海山青。巍巍凤阙迎仙岛,渺渺龙车驻帝城。寂寞琼台造汉武,一轮皓月古今明。”

据书中《作者简介》介绍,张三丰,名金一,一名君宝,号三丰,辽东懿州(今辽宁影武西南)人。以其不修边幅,又号张邋遢。曾居武当山,行踪飘忽。英宗时封为“通微显化真人”。

由于港台武侠小说及电视剧的流行,张三丰在大陆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名人,但恕我直言,书中收录的他拜谒黄帝陵所写的这首诗,却很难说就是一首工稳、当行的名诗。不过,在合上书的同时,我却不由得想起了张三丰与我的故乡老朝邑的一段渊源,以及几百年前他留在朝坂灵应观里的仙踪。

据有关史书介绍,灵应观在朝邑县城西南3里处的紫阳山麓,也叫紫阳观。观方有土地100多亩,道士20余人。据我所知,紫阳山位于黄河古岸——朝坂的最南端,其实就是一个高出黄河滩几十米的一座土原。《朝邑县志》记载:“宋真宗祥符四年(1011年)建在紫阳山,形如箕掌,宫殿参差,时称名胜,俗称簸箕掌。”明人韩邦靖《朝邑县志》记载:“寺(霸城寺原名圣寿寺)东北有灵应观,仙人张三丰曾憩观中,进位道会司(管理全县道教活动的组织)。”据传,张三丰曾因去桥山(今黄陵县)谒拜黄帝陵,路过朝邑,在灵应观东峰住宿,留诗一首大书壁上。印象中,他题写在我们村西灵应观东峰上的那首诗,应该就是我刚才无意中翻到的这首《桥山祈仙台》。张三丰去时,雪中留有足迹,不知所向。

此诗后由朝邑人,崇祯举人雷于霖书写镌刻。雷于霖在《朝邑十景》中的《紫阳夜月》诗中,又提起张三丰,诗曰:“为问三丰事有诸,环山带水似仙居。相逢如此明月下,共读赤文绿字书。”这个紫阳山上的紫阳村,就是生我养我并给我以启蒙的乐土。

天翻地覆,沧海桑田。如今,朝邑已并入大荔有半个多世纪了,只有每天早上从中条山头升起的朝阳最先照到的关中东府自南而北绵延几十里的朝坂依然尚存。千年的风吹雨打,灵应观先是由道观变为佛寺,再由佛寺变为学校,再由学校变为断垣残壁,最后又由断垣残壁变为荠麦青青的农田。再后来,灵应观所在的簸箕掌就成为我们村坟冢累累的墓地。我祖父、祖母早就在这里长眠,我父亲、母亲也都已在这里安息。

前年,村里想在灵应观旧址簸箕掌修建公墓,我曾应邀为人口的牌坊拟了一副对联。上联是“龙尾箕掌祥云缭绕别有洞天”,下联是“紫阳夜月吉光普照独见仙踪”,横批是“灵应胜境”。这块风水宝地之所以引人注目,我以为就是因为全真道人张三丰曾在朝坂上留下若隐若现、难辨东西的仙踪。

上篇:我说“名利”
下篇:渔舟唱晚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7-06/12/172239.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