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记者走进陕西黄河集团有限公司16车间,“预祝段军、林英、邹凯……同志的子女高考顺利,金榜题名。”LED屏幕上的滚动字幕引人注意。这是车间党支部书记、主任杨新宇的小心思,“今年有八名职工的子女参加高考,车间提早安排了他们调休。今天一大早我给他们发了祝福短信,在这里职工就像我的家人,我要给家人鼓鼓劲。”
“只要肯动脑 总能有办法”
16车间是厂里的微波元器件制造车间,承担各种雷达制导站波导、高频元器件、变压器、电气组建生产和分系统及天线的装调加工,共有职工210余名。车间涉及的工种繁杂,遇到生产难题成了常事。“遇到问题不能躲,只要肯动脑,总能有办法。”这是杨新宇的工作信条。
2015年,车间接到加工某关键部件的任务,仅一套就需要加工三万两千只零部件,而厂里下达的任务是加工三套。之前加工方式是将工装固定在机床上,安装零件时,操作人员凭经验掌握松紧进行安装,并且需要在机床停机时操作,造成机床有效运行时间短,辅助时间长。加工时间紧,任务重,为此杨新宇反复思考,琢磨怎么改进生产工艺。
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杨新宇引进了“快换装置”。采取基座与托板分离的“快换装置”,使安装在机外进行,将更换零件的时间由20分钟缩短至不到1分钟,大大提高机床有效工作时间,设备利用率由50%提高至95%以上。一年使用下来,累计提高效率节约成本近400万元。
“我们是团队 不能只有我一个人在跑”
要当好210多名职工的大家长,工作中的杨新宇有些严厉,“我常常要求大家共同进步,而不是我一个人在跑。”
记得他刚当上主任不久,爱在车间转悠的杨新宇就发现了问题。在车间加工中心,一名操作人员操作一台数控机床,当机床进行加工的时候,很多操作人员就聚在一起闲聊天。“这怎么行,这不是磨洋工吗?”杨新宇发了脾气。为此,他改变工艺布局,要求操作人员可以同时操作两到三台数控机床,提高效率。“这哪能干过来。”“太辛苦了,原来八个小时操作一台机器,现在缩短时间七个小时要求操作两台机器,干不了。”一时间,反对声一片。杨新宇顶住压力,就一个字“改”,只要有操作人员不会他就亲自上手教。就这样,坚持了两个月后,生产效率大幅提高,操作人员的收入也高了,反对的声音也没了。
职工晋升技师、高级技师要撰写论文,他就组织工艺技术人员给予指导,并对论文进行修改。“写论文是总结工作、提升水平的很好方法,大家一起讨论,一起进步。”近年来,车间有七名高级技师,技师近二十人。
“职工的小事 就是我们的大事”
在车间,遇到职工家庭发生变故或者陷入困境,杨新宇会及时了解情况,出面解决;为了解职工身体状况,建立了职工健康档案,举办急救培训班……只要是关于职工的事,杨新宇就变成了爱操心的“大家长”。
2014年车间进行全面技术改造,改造中车间合并了原来民品电器公司的十车间,新增了二十多名职工。这些职工年龄偏大,都是剩五、六年要退休的人。杨新宇说:“年龄大都不是最大的问题,这个单位原来分拆合并过多次,职工收入差,而且根本不相信单位会将他们好好安置。”
为此,他在重组融合过程中为了让这些职工在不改行的基础上有工作干,白天他积极联系对外协作厂家,保证工作量。晚上与职工挨个谈心,经常谈到半夜。再连续二十多天谈心后,杨新宇失声了,他只好将想说的话写在纸上,由其他人代说,他在旁随时补充。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终于将这些职工妥善安置。三年后的今天,这些职工收入大幅提高,同时对车间产生了较强的归属感。一位职工告诉记者:“我当时在十车间干有害工种,就怕合并后不能让我按规定提前退休。杨主任答应了我的要求,在这干了3年,到了可以退休的时间点,可我还想继续干下去。以前每月只有1780元的工资,现在有时奖金都是原工资的两倍,待在这挺好。” □本报记者 钟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