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晚,2017年中国国际技能大赛闭幕式在东方体育中心成功落下帷幕,世界技能组织主席西蒙·巴特利对本次大赛给予了高度评价:“2017年中国国际技能大赛举办得非常好,从我目前所听到反馈意见来看,都认为本次大赛组织得很棒。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中国自古就不乏能工巧匠,从春秋时期的鲁班到这次大赛中获得焊接项目一等奖的宁显海,一代又一代中国工匠传承着中国人的勤劳和智慧,自古以来,工匠精神薪火传承,被赋予了不同的时代特色,而今天,我们中国的能工巧匠,站在了世界的舞台上,向全世界人民展示着中国工匠的气质。
目前,我国技能人才队伍规模日益壮大,工匠精神渐入人心,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也在进一步完善,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学习技能,“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傍身”的认识,又再度悄然流传。
为“中国制造”提供人才支持,第一是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和工会组织主动谋划,超前部署,充分发挥能动作用,把打造技能人才队伍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修正职业教育“低端化”的布局,当好职工的代言人,督促企业加大投入职业教育,为职工拓展教育通道,架起职工技能提升的“立交桥”。如在前不久举行的贵州省职业能力建设座谈会上,贵州省就要求2017年全省认真贯彻落实好技工院校免费政策和助学金政策,要求技工院校保持96%以上的就业率。
为“中国制造”提供人才支持,第二是需要广大职业教育院校提高质量,找准方向。要主动对接企业需求,合理制定招生计划和教学计划,提升教学水平和针对性,在工学结合和培养高技能紧缺人才等重点工作上做文章,抓深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如黑龙江省齐齐哈尔职工技术教育学院,针对省内各大企业的需要开办针对性的行业课程,其招生热度竟然超过了省内的本科院校,对口培养的专业人才就业率更是远超各大高校。
为“中国制造”提供人才支持,第三是需要各大企业承担责任,加大投入。目前,一些国有企业也开始建起了专业化的培训中心,哈尔滨铁路局,就建起了占地面4.6万平方米,拥有教学楼、实训楼、宿舍楼、体育馆及拓展训练场等主体建筑,含多媒体教室10间、微机教室6间、实训室52个、实训场4个、宿舍206间、培训设备1000余件、藏书19000册的现代化实训基地,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强大人才保障。
当然,我们还要清醒看到,我们的职业教育和时代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还有差距,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上说:“我们要用大批的技术人才作为支撑,让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我们“走出去”的脚步越来越快,“中国创造”需要更多的人才支撑,需要更多的能工巧匠,在世界舞台上,展示中国人从古至今薪火相传的勤劳和智慧。
□徐桂红 于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