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北高原,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促,温差大,风沙频繁。在这里,有一支从澄合王村煤矿“走出去”的善打硬仗的队伍,他们是红柳林第二项目部,肩负着神南红柳林矿业公司的矿区保卫职责,他们用行动在漠北筑起了坚实的“钢铁长城”。
风吹雨打都不怕 运煤线上逞英豪
由70余人组成的第二项目部,承担着矿区内外、公寓楼、运煤线、周边要害场所等处的安全保卫工作。红柳林煤矿的运煤专线从矿区北后门起全长6公里左右,车流量多的时候,平均每天要有3000多辆往返的拉煤车,开票、装运、往来通行,轻则煤尘漫天、交通堵塞,重则互不相让,发生矛盾,成为老大难问题。
自接管工作以来,该项目部立即把运输线作为工作重点,挑出16名精兵强将,分两个班次全天候对运煤线进行集中整治。干惯了煤矿的人改行做交警,疏导交通,做司机的思想工作就是一大难点,拉煤车多是长途,司机本就疲累不堪,还得按照停车、交票、换票,面对这些困难,队员们耐下心,礼貌地跟他们讲道理,让他们明白“宁停三分,不抢一秒”,硬碰硬的管制,以理服人的讲解,受得住冷嘲热讽,挨得住恶言冷语,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中整顿,车辆管理、交通疏导逐步顺利畅通。
6公里的运煤线上每天奔走的都是队员们的身影,他们分段管理、执勤,每一处都是重点,无论是冬天零下20多度的严寒,还是四、五月漫天的沙尘,抑或是被太阳炙烤的午后,他们始终坚守岗位,巡查车辆、疏导交通,无怨无悔,成为个中行家里手。
澄合精神扬大漠 矿区护卫赢点赞
矿区南门是上下班人员、职工家属、来宾及各类车辆的通行要道,规范的准军事化管理、严格的礼仪接待显得尤为重要,来宾登记、车辆检查,首问责任制既体现着红柳林煤矿的精神风貌,更展现出澄合人的精气神。队员小王,原王村煤矿一名80后掘进工,初到红柳林煤矿时,队长安排他在南门执勤,看到每天数不清的人员和车辆,这么多人,这么多车怎么登记,怎么引导?怎么能分清哪些是矿职工的,哪些是家属的?哪些是来宾的?一旦弄错,不是出笑话吗?虽说本矿车辆有通行证,但并没有养成带通行证的习惯,意识到工作的重要性,他第一件事就是记车牌号,矿区每天出入车辆近千辆,矿区门口放置着警示隔离墩,需派专人在对车辆进行排查的同时,放行通过,他主动请缨,每一辆车通过,他都行军礼、检查、默记车牌号、放行,在他的带动下,南门口执勤人员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高师傅负责西南门执勤,西南门作为通往生产区的通道,运往井下的材料、人车全部由此通过,从安全方面考虑,这里规定行车不行人。但仍有一些职工安全意识淡薄,我行我素,高师傅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屡屡劝说,但却遭到白眼,直到有一次,他从一辆井下运料车轱辘下有惊无险地扯出了一名惊魂未定的职工。“多亏您,救了我一命啊!平常我走了这个门几年了,不也没出事吗?您平常说的车辆盲区啥的,我也懂,就是觉得自己运气好,您放心,以后我再也不走这了……”这名职工说。此事传开,不按规定路线行走的陋习彻底杜绝了。
矿区守卫我有责 该出手时就出手
厂区每隔2小时的巡逻是每日的例行任务,所有办公场所、生活区、生产区共26个巡逻点全部巡查完毕需1个半小时,哪里车辆停放不规范、哪个办公室窗户没关、公寓楼哪个门没关,都是他们时刻关注和提醒的对象,每到一处,除了询问当班执勤人员外,还要进行认真检查。
在这里,他们是住户的守护神,4月份的一个晚上凌晨,公寓楼执勤人员史永刚正在值班室,突然听到楼上有玻璃被砸碎的声音,随之有呼救声传来,他一个激灵,迅速起身出门查看,借着路灯,他发现四号公寓楼有人砸碎玻璃呼救,他迅速电话告知当班领导,并立即赶到楼上,用通卡打开房门,听见呼救声来自卫生间内,便与随后赶来的班长一起设法打开房门,是一位50多岁的老先生,因砸玻璃时手被划伤,他们立即进行了包扎处理,并了解具体情况,原来,是晚上吃饭时多喝了两杯,洗澡时一不小心就把自己锁在里面了,无奈之下只得砸坏玻璃求救,看到又是给他包扎伤口,又是查看卫生间门窗的护矿队员,老先生感激地不住道谢,“今晚真是多亏了你们,要不我得在卫生间呆一晚,这身体撑不住呀!”等安顿好老先生,已近凌晨3点,他们又匆匆忙忙回到岗位,继续执勤。此事在全矿引起反响,矿领导称赞护矿队员是矿区的卫士,职工家属的守护神! (赵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