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讯(孙喜保)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流量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消费需求量越来越大。笔者日前采访发现,不少消费者吐槽“流量套餐越来越不够用了”“流量跑得越来越快”……
但由于第三方检测严重缺位,流量消费不明不白问题十分突出。
2016年初,中国移动用户张新年律师因质疑中国移动“错扣”千兆上网流量,将其诉至法院。该事件当时引发舆论广泛关注,被称为“流量偷跑案”。笔者获悉,后来,北京市二中院在审理律师张新年告中国移动及其北京分公司电信服务合同纠纷上诉案中,发现电信企业流量计费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存在检测程序缺位的问题,导致消费者产生怀疑。
针对这一问题,北京市二中院今年1月底向工信部发出司法建议函,建议工信部联合相关部门研究制定电信企业流量计费系统检测的相关规定,并加大对电信企业流量计费系统的监督检查工作。
多位通信领域的专家对笔者表示,对运营商流量计费的检测非常重要,相当于对标准进行规范。但这个确实不容易做,尤其对于国内来说,4G网络的迅速普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到来,带来了许多以前未能预测到的新通信业态,给运营商和监管部门都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此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消化。
对此,工信部今年6月底回应称,目前流量计费检测是一个国际性难题,相关国际标准化组织缺乏统一的计量检测。工信部表示,将要求相关企业主动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开展电信计费系统计费性能检测,并自觉接受工信部门和各地通信管理部门的监督,确保计费检测工作取得成效。同时,将继续组织电信计费监督检查。对电信运营企业流量计费检测的结果与其提供服务承诺进行对比核查,督促企业将承诺的服务落到实处。对计费检测不符合要求的,将进行通报和责令整改。
笔者采访了解到,目前我国关于计费性能检测的法律依据并不充分,还是延续多年前的规定,早已不适应如今的流量业务,需要重新制订。对此,工信部回应称,将进一步完善电信计费检测管理机制,对已出台的《电信计费系统计费性能检测管理暂行办法》进行修订。
“我正准备向国务院相关部门写一份法律建议函,希望从更高层面推动对运营商流量计费的第三方检测。”7月3日,张新年接受笔者采访时说。在张新年看来,只有第三方检测系统完善了,才能从根本上让消费者的流量消费变得明明白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