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惠丽
吸引我来到这里的是那冥想沉思的表情,静寂幻灭的微笑。自从我第一次看见他,就知道我肯定会与他相见,那被苦难与不堪掩埋的吴哥,那已成为废墟和历史的吴哥。
——题记
1861年,法国生物学家亨利·墨奥特发现了这座沉睡千年的古寺群,得以让曾经显赫一时已经湮灭在岁月长河里,存在于时光之外的吴哥王朝重见天日。我到暹粒的第一天,到吴哥窟的第一站就是塔普伦寺,这里因曾经拍摄过古墓丽影而众所周知。塔普伦寺是古真腊阇耶跋摩七世为他母亲修建的寺庙,寺庙的围墙上曾经镶嵌着宝石,寺内也曾经用黄金和宝石来做装饰品。法国考古学家亨利莫欧说过“吴哥窟的富丽堂皇,使希腊和罗马时代留给我们的一切,黯然失色!”过往的奢华已经尘封在了历史中。现如今,寺门上的雕刻被苔藓覆盖,透出拙朴的气息。被树干纠缠着的寺庙,有的开始倾斜,有的与树木相互依存、相互抗衡,有的已经坍塌成残垣断壁。这里的破坏百分之七十因为树木,百分之三十是人为。塔普伦寺也因树木与寺庙爱恨纠缠的完美融合,被大家称为树寺。人的力量在自然面前总是那样弱小,不知是被美所震撼,还是被时间的力量震撼的我,在塔普伦寺驻足思索……
塔普伦寺是给人建造的寺庙,所以只能修建在平地的,即便是阇耶跋摩七世母亲也不能例外。而把自己神化的阇耶跋摩七世为自己修建的陵寝寺庙巴戎寺,由平缓到陡斜,层层叠起,是给神来居住的。大吴哥是由阇耶跋摩七世缔造而成,“高棉的微笑”就来自于大吴哥中心的巴戎寺。阇耶跋摩七世早年信奉的是印度教,晚年从印度教改信大乘佛教,所以巴戎寺是佛教寺院。大吴哥也就成了吴哥窟里唯一一个既有印度教,又有佛教地方。巴戎寺的阶梯越是向上就越是陡峭,拾阶而上需要全神贯注,攀爬着前行,一不小心,就会有失足滑落的危险。这也许是在暗示,修行的道路本就崎岖难行,需要心无旁骛、全心全意地朝圣吧。巴戎庙有54座高塔,每个塔上有4面微笑,因为216面超越建筑本身不同的微笑,又被世人称为“高棉的微笑”。据说“高棉的微笑”的范本,皆来自于国王。晚年信奉大乘佛教的阇耶跋摩七世,内心应该是安宁祥和的,才会有超越生死的闭目静寂的微笑。突然想起泰戈尔一句诗“你对我微笑着,沉默不语”。轻轻抚摸巴戎寺雕刻的花纹和石头之间的缝隙,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那属于一个王朝的辉煌和不堪,都在时间的指缝中悄悄流逝。有些东西,是要静下心来,才能看得清的。
吴哥窟带给我的感觉是残破的,缺失的。如同先是被侵略,又被法国殖民九十年,然后又经历了内战的柬埔寨的满目疮痍。因为被侵略,在由真腊(现暹粒)往金边的迁都路上,遭遇战争,使得千年的文明被毁。现若要了解古真腊的风土人情,就需要读在元贞元年(1295)出使真腊的周达观所写的游记《真腊风土记》了,这本书详细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宗教、习俗等,为已在历史中湮灭的吴哥王朝做了翔实的记录。我不由因此产生了自豪感。第二天,来到的就是因为历史的缺失,只能根据这些精美的雕刻来命名的女皇宫。后来据考证,这里是高僧静修的地方。女皇宫的石头是红色的,它不是火山石,也不是吴哥窟用来雕刻最多的砂岩石。导游介绍说,从当地乃至整个柬埔寨都未发现过这些石头的产地,一种推断是只有这么多,在建筑女皇宫时,已经用完了;而另一种是从别的国家运回来的。吴哥窟所有的雕刻都是在建好的建筑上进行的,每一座建筑和雕刻也都是不相同的,这里风格独特,虽小却精致,红色的石头配上如精细繁复蕾丝般雕刻,立体生动、栩栩如生地展现着印度教里一个个神话故事。宛如一颗颗做工精细的宝石般华丽璀璨的雕刻,使这些故事借助时间的通道,流传了下去。
“小吴哥是吴哥王朝颠峰时期的代表作,看到小吴哥,就可以真真正正感受到吴哥王朝曾经的鼎盛。”导游的介绍让我对第二天行程里的小吴哥充满了期待。当我看到小吴哥的第一眼就被震撼到了!宽阔的护城河围绕下的小吴哥如幻影般浮现,仿佛重现了吴哥王朝的盛景。进入城门,才发现真正的空间才刚刚打开,这里只是心灵升华的开始,笔直的引道一直通往远处的神庙。小吴哥是吴哥窟中唯一一个正门朝西的神庙,进入神庙,中间有一个圆点,指南针也分不清南北,仿佛这里就是须弥山,是一切的初始。小吴哥的建筑者是真正的大师,他把空间、回廊、阶梯等元素运用得恰到好处,使光线在虚实相生的布局中流动着。小吴哥所拥有的空间的力量,已经超越了建筑本身,这种力量能让人与天地产生共鸣。
小吴哥年代要比大吴哥久远,是由阇耶跋摩二世修建的。这里的国王一上任,就开始修建属于自己的寺庙,如同中国古代国王一登基就开始修建陵墓一样,往往国王去世了,寺庙还没有完工,新一任的国王也不会延续上任的工程,他还要修建自己的寺庙,就这样有了一个个未完工的建筑,一幅幅未雕刻完的壁画。吴哥窟的佛像大多都没有头的,他们的头不是因为未完工,而是被侵略者砍下来,拿走了。剩余的身体就只能静静在这里等着,永远也不能相聚的团圆。当我站在这里,心灵被一次次震撼着,什么是美?什么又是文明?如同蒋勋先生所写“如果‘迷’是过程,我们离‘悟’还远。”或许,残缺的吴哥本身就是一部佛经。
正值雨季的吴哥,大雨是说来就来。下了一个多小时也没有一点要停的意思,离导游约定的时间所剩无几,我们只好打起遮阳伞,淌水赶往约定地点。路旁,柬埔寨的孩子们挤在一起,他们没有任何遮雨物品,他们还在等雨停了去乞讨。这些孩子在一生下来就以吃饱为目的,他的父母会为他能要来东西而满意,认为他们很有本事。他们也会兴高采烈地去做这项“工作”。下车之前,导游一再叮嘱不要给乞讨的孩子钱,不能让若干年后的柬埔寨孩子还是只会伸出手去乞讨。当时我在心里默默给他点了个赞,可当这一切真实出现在面前,忽然觉得心被刺痛,不论人在什么位置,灵魂都是一样的。孩子的童年不该是这样的,他们应该去学校。希望他们的明天会越来越美好。
雨停后,我们去巴肯山看落日。巴肯山并不高,如同一个小山丘。没有挺拔高山的吴哥,把巴肯山作为国家寺庙所在,这里供奉着印度湿婆神。站在被称为吴哥之巅的巴肯山,可以遥望到吴哥窟,那静寂的微笑在悲悯地看着发生的一切,看着繁华悄悄散去。日出日落是开始,也是结束,而时间始终一言不发。
第三天,我们到达了崩密列。相对于已经用一个世纪修复小吴哥,崩密列一直在沉睡着。不知是该称为废墟,还是该称为残缺美的残垣断壁,在漫长的岁月里被尘封。还未被修复的崩密列的雕刻或巨石上,已经被厚厚的青苔覆盖,如同青铜器般散发出动人的色彩。当所有辉煌,所有苦难已成为过去,沉默又神秘的崩密列斑驳了空间。“时间的力量,让美总是走向废墟!”不由得想,吴哥的美究竟是什么?是吴哥王朝曾经的鼎盛?还是寺庙建筑的浩大?或是史诗般精美的雕刻?这些都不完全。在吴哥你还会真真切切感受到时间和毁灭的力量,这里有震撼心灵的美!
由河道进入亚洲第一大淡水湖--洞里萨湖,河道边俨然就是一个小世界,这里有商店、教堂、台球馆、建材商店(用来盖房子的汽油桶)等一应俱全。引人注目的是学校,这里的学校只上半天学,其余半天不上课。不上课的孩子们会帮助父母拉船,给游客按摩肩膀来挣取学费。这么小就开始自立的孩子真的不容易!河道边的一条船就是一个家庭。他们在我的注视下捕鱼、洗衣服,他们很漠视我的存在。忽然觉得,我的出现有些突兀。每个人都应该尊重别人的生活方式,哪怕是不堪。导游说,柬埔寨贫富差距很大,大多数人很穷,但是却很幸福,他们要求很低,只是吃饱穿暖。这个国家土地是私有的,国家管控的土地连接森林,他们不愿意去那里定居,宁愿就这样生活着。我发现绝大多数的船屋前都种有大小不一的绿植,生命的美好处处都有美好,但需要有感受美的心。
在吴哥这短短几天的时间,是被拉长的,如同被光拉长的影子。“你永远无法抗拒吴哥窟,除非你不喜欢太漫长的历史,太繁多的故事和太沉默的遗址。”我知道,吴哥每一块石头都已沉睡许久,而某些事物,却一直在存活着。
吴哥,是一个让人沉思的地方,一个可以遐想的地方。
(蒲白矿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