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一周,我们被人工智能频繁刷了头条。京东将在四川建185个无人机机场,四川省商品可在24小时内送到中国任何城市;联想2017全球创新科技大会上,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宣布联想已赌上身家性命去押注AI……
7月20日,国务院正式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简称《规划》),《规划》指出,到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将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面对万亿的产业规模,企业纷纷抢滩布局AI。不少人感叹,得人工智能者得天下。
“《规划》是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进行的第一个系统部署的文件,也是我们面向未来打造先发优势的一个指导性文件。”7月21日,科技部副部长李萌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说,《规划》重点对2030年我国新人工智能发展的总体思路、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保障措施进行了系统的规划和部署。
人工智能何以提升至国家战略
“新一代人工智能涉及解决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等重大需求问题,关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已成全球国家层面争夺战略制高点的目标。”中国科技法学会人工智能法专委会副主任、中科院大学公管学院法律与知识产权系副教授刘朝在7月23日接受笔者采访时说,《规划》将人工智能放在国家战略层面部署,不仅为国家近期相关战略的制定和已有战略的实施提供决策依据,也为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战略指引。
“从顶层设计到具体落地,《规划》对人才引进、配套法律法规、财政和资源支持等多方面都有相应考虑。”刘朝说,这有助于激发社会介入人工智能产业的积极性,对高端人才、风险防范和有序竞争等难题提供政策指引。
“三步走”战略有什么深意
本着“科技引领、系统布局、市场主导、开源开放”的基本原则,《规划》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0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人工智能产业成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第二步,到2025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实现重大突破,部分技术与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第三步,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笔者注意到,“三步走”的目标中,首先强调了技术和应用,而非理论突破。对此,刘朝解释说,人工智能虽已经历60年的发展,但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而我国的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缺少重大原创成果作为基础来支撑。因此实现理论突破尚需时日。
如何掌控更“聪明”的人工智能
此前,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公开表示,人工智能将是中国引领全球最好的机遇,因为中国不仅政策相对开放,还拥有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海量数据。而新一代人工智能,就是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的,受脑科学启发的类脑智能机理综合起来的理论、技术、方法形成的智能系统。
李萌表示,跟前60年相比,新一代人工智能不但以更高水平接近人的智能形态存在,而且以提高人的智力能力为主要目标来融入人们日常生活。在人脸识别技术等越来越多的专门领域,人工智能的博弈、识别、控制、预测甚至超过了人脑的能力。
虽然新一代人工智能更“聪明”了,但是国家也渐渐开始掌控这匹黑马的缰绳,不能让它“脱缰妄为”。为此,《规划》将人工智能上升到了国家安全层面,那么,风险防控是否能应对技术发展带来的不确定性?
刘朝指出,《规划》融合了人工智能的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并兼顾国际战略视野和本国国情;既谋求长远发展,又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可能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尤其对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给予特别重视,在‘保障措施’中,把制定促进人工智能发展的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列在第一条’。” (刘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