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如何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独特优势?汉阴县总工会创新扶贫工作模式,突出劳动模范的示范引领作用,成立了脱贫攻坚劳模服务团——
7月下旬,火辣辣的太阳让人仿佛置身“火笼”。
“农时不等人,耽误了对贫困户的生产指导,可能会影响今年让他们如期脱贫的任务。”李文顾不上天气炎热,驱车30多公里来到他在铁佛寺镇合一村创建的汉阴领航农业合作社。随后,召开了合作社脱贫攻坚小组会议,商量如何夯实对包帮贫困户的脱贫措施。
今年以来,汉阴县总工会以130余名各级劳模为依托,成立了脱贫攻坚劳模服务团,并制定了“弘扬劳模精神,助力脱贫攻坚”活动方案,相继开展了“企业劳模助力脱贫攻坚座谈会暨对口签约”“助力脱贫攻坚+X”系列志愿服务等4项主题活动。县劳模李文便是服务团的一名成员。
五一前夕,李文在参加完县总工会召开的劳模助力脱贫攻坚会后,便主动找到铁佛寺镇领导,要求承担50户贫困户的脱贫任务。
任务这么重,他能否承担下来?镇领导起初持有怀疑态度。但经过与李文的多次沟通,在他拿出的可行性方案面前,镇政府决定将合一村40户149人的帮包任务交给他,并要求在2018年底前完成脱贫任务。
接到任务后,李文和合作社脱贫攻坚小组成员多次深入农户调研并制定脱贫措施。他说:“通过走访,贫困户谁家几口人,叫啥名字,身体啥状况,有啥经济收入,包括养了几头猪、几只鸡,我都清清楚楚。”
记者在参观合作社的土豆深加工生产线时了解到,目前40户贫困户中已有15户15人在此务工,合作社提供免费的一日三餐,人均月工资2000多元。
以炊事员龙佰翠为例,她年收入24000元,平均到一家4口人身上,人均年收入可达6000元,远远超过了贫困家庭人口脱贫的最低收入保障线。
“除了务工的这一部分人,我还支持所有贫困户发展土豆种植,并对他们饲养的猪,种植的蔬菜、水果等农产品进行收购,保证他们的现金收入。”李文说到包帮措施时充满了信心。据了解,李文的这种包帮模式,就是通过建企业、建基地,帮助贫困村发展产业、销售农产品,并让贫困人口实现就业,增强他们的“造血”能力。这是劳模服务团普遍采取的一种包帮模式。
截至目前,有24名企业劳模签订了对口帮扶协议。他们通过产业扶贫、生态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和健康扶贫等多种措施,对接帮扶贫困村35个,帮扶贫困户320多户。
市劳模张元江在全县4个镇11个村聘用64名贫困户劳动力,通过捡拾小河流域内的垃圾,每月向每个人发放工资1000元;省级劳模刘忠培捐款12万元成立了“脱贫帮困基金”,用于教育扶贫和健康扶贫;“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刘守斌发挥专长,到贫困村开展义诊活动;县级劳模欧定成组织文化宣传队,到贫困村开展文化惠民演出……
县总工会经审委主任方靖说:“目前,在全县脱贫攻坚主战场,各级劳模大显身手,已经成为一支生力军。”
本报记者 杨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