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高温天气持续,地表温度已超过60℃。当人们吹着空调还叫苦不迭时,肩负着140余万亩农田灌溉任务的泾惠渠灌区的水利职工们顶烈日,冒酷暑,已在抗旱一线奋战了30多个日夜。
科学调度抗大旱
旱情初露端倪时管理局领导和灌溉处、配水站的职工一道沿泾河向上,一路查看水源情况,并及时与泾河上游电站、水文站联系协调,有效实施河库渠联合调度,制定灌溉时间表,严肃灌溉用水制度。
在夏灌现场会上,局长李满良提出了灌区旱情形势严峻,每一滴水都必须用到刀刃上的要求。为达到水资源效益最大化,全局采用了上游照顾下游,上下游统筹兼顾的用水原则,保证全灌区农田在水源相对紧缺的情况下都能得到至少一次的灌溉。特别是在得知泾河上游局部降雨后,提前与文泾电站沟通,抓住时机实施河库联合调度,逐步增大张家山渠首引水流量,最大引水流量达到28.9立方米每秒。同时,实施渠库联合调度,从南干输水渠把西郊水库水输送到南干渠,最大输水4.5立方米每秒,保证了下游各条支渠都有水灌溉。
充足水源战旱情
从6月中旬至今,持续高温使灌区秋播玉米都缺水,西郊水库作为泾惠渠灌区的“大水缸”,夏灌期间,在泾河水源不够充沛的情况下,承担着灌区抗旱灌溉供水的重担。
西郊水库管理处主任崔晓亮在春修工作中就积极为夏灌蓄水抽水做准备,要求全力做好机电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必须确保所有机电设备缺陷为零、安全待机。在抽水期间,他带领工程组职工加强库区巡查,对新出现的塌岸、险情及时进行处理,及时和周围村组沟通,防止村民因险情冲击而影响泵站抽水工作。由于在灌前狠抓蓄水保水工作,西郊水库在此次抗旱灌溉用水高峰期才有充足水源保障了灌区用水需求。
抗旱一线党旗红
面对持续的旱情,全局近百名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坚守在抗旱第一线,保民生、优服务、保丰收。
新市管理站副站长许小成为了让灌区玉米及时喝上“救命水”,他深入田间地头实地了解旱情、墒情,科学制定用水计划。他在渠道出现拥堵的情况下,不顾个人安危到渠底进行掏挖,排除险情。陂西管理站副站长何志励奔波在渠道两岸,还创建用水管理微信群,方便让站上职工和基层行水干部及时掌握全站工作动态及用水情况,更好地推动工作。石桥管理站副站长魏宝林在灌区遭遇强降雨时,冒着大雨带领站上职工沿着总干渠进行巡渠检查,确保总干渠这条灌区“主动脉”安全畅通,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全员上阵齐抗旱
面对严峻的形势,全局灌溉生产一线职工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有力的措施、最扎实的作风,迅速投入到抗旱保苗的斗争中。白天,他们无惧毒辣的太阳。夜晚,他们克服蚊虫叮咬,24小时坚守在渠道边、水闸旁,定时对干支渠水量进行观测记录,随时随地化解各种用水矛盾,以最优质服务做好农业灌溉抗旱工作。
高陵管理站职工王宏,她顾不上高考填报志愿的儿子,投入到抗旱工作中,她所负责的南一干三段和单斗24斗第一轮灌溉用水斗口引水量达110万立方米,完成段内考核目标任务128%。刚参加工作不久的85后职工杨晓光,克服专业不对口,学习相关知识,快速适应岗位需要,并在同事因病请假时主动请缨,完成水量结算及渠道巡护工作……正是一线职工不怕中暑、忘我工作、辛苦付出,才使得灌区千家万户的玉米等秋作物浇上了“救命水”。截至目前,实现夏灌斗口引水4951万立方米,渠灌地70万亩,全年斗口引水累计超过1亿立方米,有力保障了灌区粮食稳产丰产。 □本报记者 田丁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