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红红
天地悠悠,芸芸众生,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活法。对金钱和名利竞逐不止的人,一直都是有的。然而,却总有一些人,他们或幽隐于山林,或行走于江湖,或淡然于繁华城市的某一处角落,固执地守着内心的一方净土。在“安得长闲棹歌里,清风明月任年华”的意境中,徜徉着他们看似孤独的身影。
其实,如清风明月一样的人从来都不少。东晋时期的陶渊明,虽有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志向,而其仕途曲折激荡,内心忧愤沉郁。他出仕为彭泽令时,由于不愿向不入流的小吏低头哈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于是辞去彭泽令,便开始了田园归隐生活,活出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飘然境界。唐时的柳宗元,为官时关心百姓饥寒,一直身体力行自己提出的“吏为民役”的主张。即便是在被贬为永州司马的十年间,迫害和磨难不断,依然是政声显著,他自言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
当今时代,人们常常被外界眼花缭乱的物质以及名利地位所诱惑。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也折射出了一些社会现实,也引发了人们对人生的思索。剧中一些人物,实在令人慨叹。如身为京州市副市长的丁义珍因巨贪被汉东检察院上门抓捕时,虽收到消息连夜逃往美国,但在美国只能洗盘子打临时工,过着夜不能寐、亡命天涯、生不如死的日子,最后他在非洲遭到枪杀,客死异乡。而剧中,一些自保节操和风骨的人物,从来都不失淡定和坦然。如担任过检察院的副检察长陈岩石,退休后将自己的房子卖掉捐出去,自费住敬老院,还初心不改为民请命,死后也不愿占用后人土地。兼具胆量和气魄的李达康书记,他为人耿直、真实,一心为公,虽然他也不得不对自己的利益进行考量,但面对亲情和公义,他做出了艰难的抉择,守住了自己的人格底线。这些一正一反的例子,人生的格局和境界,当下即分。
实际上,剧中的人物,都是现实的再现。常见于报端、媒体的落马之人,又何曾少见?而那些默然无声、质朴清廉甚至是清贫的人,又何曾不感动人们。贪赃妄为者,如背负大山,沉重无比;而两袖清风者,身心轻松,行走从容,让人们体会到人世间还存在一种飘逸的、别样的清风人生。
据说,如今的终南山上,还住着5000多名“现代隐士”,其中不乏一些优秀之士。他们住的是茅屋和岩洞,吃的是粗茶淡饭,或许屋前还会有一方自种的小菜地,过着自己的清净生活。无论隐居到那里,人都无法躲藏,也难以真正逃脱世俗的桎梏,但如此笃定、淡然、平和的心态,却着实令人尊敬。这些山林人士,与那些一味贪念钱权、贪图名利的人相比,不知高出了多少。而一个人如若为官,就应造福一方,恪守职责,持守节操,否则,也不如自觉归去……
禅家曾说“莫向外求”,这的确是修行的箴言。或许,人们无法回避世间的浊流,但至少可减少一些世俗的物欲和观念,留一点清风明月的性格。在众人熙熙之下独善其身,做简单真实的自己,解除名缰利锁,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恐怕才是应该追求的清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