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康市汉阴县新星村一组的北山上,环形农场一派生机盎然,靠山养牛,搭棚养羊,林下丛间是欢实的黑腿土鸡,仅每年出栏的鸡至少一万五千只,农场的畜、禽类肉制品受到四川成都各大火锅店热捧。村民们忙碌其中,乐在其中。谁又能想到新星村三年前的样子。
新星村位于月河川道以北,距安康汉阴县城10公里,辖13个小组,共475户1209人,属浅山丘陵,交通不便,主要靠种植玉米花生等作物为主。2014年,邓耀林被陕煤集团选派到新星村,从繁华都市辗转来到山大沟深的扶贫第一线,用他朴实无华的行动感动帮扶村的每一个人,以煤矿人特有的吃苦耐劳在扶贫路上不断坚持,书写着一个党员的坚守。
“驻心”扶贫激扬无悔青春
做任何事情,想要干成,必须“走心”。邓耀林认为: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驻村扶贫干部,最重要的就是要“驻心”,真心、用心、定心的去抓扶贫,去对待贫困群众,去解决实际问题。
2014年6月邓耀林刚到新星村,为了摸清底子,村子的南、北两山,山高路陡,全凭两条腿跑。在这里,下雨天就是天大的事要停下来,可邓耀林的脚步却停不下来。他还兼职当地防汛和地质勘察工作。他成晚的值班,一户户打电话叮嘱村民注意房屋和雨水,到独居的村民家中查看。下雨、刮风、毒虫、五步蛇,这是他三年来驻村工作所要面对的,他平均每周下队超过5天,在村办公室、养殖场度过了200个日日夜夜。在当地村民眼里,新星村已经成了邓耀林的第二个“家”。
三年来,家里80岁的双亲,妻子和正上高中的女儿,这些他都顾不上。“邓书记时刻保持‘自己零生病,家里零干扰’的工作状态,我们看着都心疼。”新星村村支书陈小红对邓耀林的那股韧劲感慨万千。
“跟百姓交心交友,让国家‘八个一批’和各项扶贫政策落到实处!”这是邓耀林所坚持的。按照精准扶贫要求,他和村“三委”创新设置“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识别法,就是和村干部入户了解家庭基本情况;看其生产生活设施,看发展基础和状况;算农户收支、债务等;与本村屯户比住房、比收入、比资产;议评分是否合理,信息是否真实等。经由党员和村民代表投票,新星村落实了275户755人为精准扶贫对象。在这个过程中,邓耀林带领工作队入户填写调查问卷,全程参与监督。
去年9月初,四级督导部门在新星村召开现场协调会,群众对工作队工作的满意度达80%以上。
“驻户”扶贫 点亮幸福之灯
“邓队长,和你才认识几个月,你好人、好干部……”在新星村唯一的“盲点”区阮世友老人家里,通电后,看着耀眼的灯光,老人紧紧握住邓耀林的手不愿松开。
在走访调研中,邓耀林发现八组68岁的阮世友老人,孤寡且患有疾病,家中连电都没通上,是村里唯一的“盲点”。了解情况后,他马上与村委研究,决定由工作队出资购买供电物资并组织安装。
今年春耕之际,邓耀林了解到春耕地膜是村民急需生产资料,他及时向分管县长汇报,联系对接县农牧局,亲自把0.5吨地膜送到贫困户家中,解了贫困户的燃眉之急。逢每年秋收之际,针对新星村玉米种植面积较大,邓耀林紧急协调县农机局,及时联系玉米脱粒机,方便群众劳作所需,增加群众的可支配收入。
“不论大小事,只要我们向邓队长反映,他都拿本本记下,及时解决,真是位好同志!”新星村精准扶贫户王光军说。每次他到农户家中去,大家都跟见到亲人一样。
在邓耀林那本厚厚的民情日志里,珍藏了太多让人为之动容的故事。为曾在五六十年代修建观音河水库受伤的李万根老人协调争取工伤补贴,当800元补贴打到老人账户上后,老人多次邀请邓耀林去家里吃饭,都被婉拒;70多岁低保户王昌刚夫妇,因儿子长期在外打工,为5岁孙子办户口就学发愁,邓耀林竭力办妥孩子入学事宜,现在孩子见了他一口一声“大大”;为独自带着2个女儿的邹秀云办理低保信息变更,当拿到数额不多的低保,这个40岁的农家妇女含泪跪地……
“驻业”扶贫激活造血功能
“没有资金,村民脱贫积极性不高,劳动力不够”邓耀林常常辗转反侧,一遍遍地自问:“怎么办?”
出路是逼出来的。“年轻劳力出去打工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归根结底是没有产业支撑。如果把村民集中起来,搞规模化绿色经营,瞄准市场需求,人力、土地、资金资源自然就盘活了。”邓耀林通过调研,决定发展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的鸡、羊、牛等养殖项目,着力将新星村建设成脱贫攻坚示范村。他耐心游说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仅2个月,一大批村民从山西、内蒙等地纷纷归巢创业;养殖场建设期间,他盯着现场,拿着尺子量场地、材料规格,反复测算预算方案。养殖场搞起来了,技术问题又怎么解决?邓耀林一次次跑汉阴县委县政府,终于城关镇畜牧站进驻新星村包村,工作队长、专干、老畜牧员一并到位。
为了规范管理养殖产业,新星村成立了新益绿色养殖农庄联扶专业合作社,邓耀林被选为监事长。合作社采取重点扶持养殖大户,精准扶助贫困小户,由养殖大户每年负责联扶10个左右贫困户。邓耀林将陕煤集团的帮扶资金40万部分用于奖补养殖场建设和种苗购置,另外部分全部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给包联的40户贫困户142人每人分发1200元的干股。养殖大户经营一年后,按每人每年1200元的标准,将红利发到贫困村民手中。
邓耀林自豪地说,即使我们工作队走了,但贫困户股本金在合作社一直循环使用,贫困户可以得到分红,实现长效稳定增收。
“邓书记让我们回乡创业绝对是正确的。一家人齐全,孩子的未来就是希望。”43岁的贫困户王光军激动地说。王光军夫妇常年在内蒙打工,母亲患重度风湿半残疾,独居在山头,女儿在县上读寄宿中学。回乡后,王光军在养殖大户王兵的养殖场干活,包吃每天100元,一家分得了3张股权证,他还以自家8亩土地入股到合作社。现在他和妻子还能照顾母亲身体和孩子上学。包括王光军在内,仅在养殖大户王兵联扶的贫困户就有13户56人,每天有挂联的贫困户八人在他的养殖场干活,每年支付的工资就有七八万元。
截止去年底,邓耀林在新星村帮扶的40户142人实现稳定脱贫,贫困户收入也从2013年的2700元提高到3500元以上。
(梅方义 汪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