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一言推敲十年

2023年09月15日

□李业陶

推敲的佳话脍炙人口,传唱至今已逾千年。

推敲的创始者是唐代诗人贾岛。贾岛参加科举考试时住京城里,一天他骑在驴背上想到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他觉得“推”字不够完美,想改成“敲”字,可又觉得“推”字也还可以。这样他一会儿觉得用“推”字好,一会儿觉得用“敲”字好,始终定不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并伸手做着推和敲的动作。适逢韩愈带车马出巡,贾岛无意间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被侍从推搡到韩愈的面前。韩愈问明了原因,思考后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而且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点头称赞,采用了韩愈的建议。从此,推敲也成为一个常用词,用来比喻著文或做事精益求精,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贾岛是一个勤于推敲的典范,据传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为自己付出心血终于写出满意的诗文喜极而泣。贾岛创造了推敲,而后世文人学者推敲之为有过之而无不及。南宋陈鹄著《耆旧续闻》曾记载唐宋八大家中欧阳修与王安石的推敲故事。

欧阳修与王安石均为宋仁宗时期进士、北宋重臣,欧阳修曾任刑部、兵部尚书,王安石曾位居宰相。二人不但是思想家、政治家,而且在文章、诗词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名垂史册的文学家。这两位知识渊博的先贤,探讨学问一丝不苟。

一次,欧阳修写诗赞美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夸奖王安石的诗文有才气。王安石以《奉酬欧阳永叔》作答,自谦说:“终身安敢望韩公”。很显然,王安石视诗中“吏部”为韩愈,欧阳修读王安石答诗后说,“介甫错认某意,所用事,乃谢眺为吏部尚书,沈约与之书云‘二百年来无此作也’。”又说:如果是韩吏部,那到现在何止二百年。原来,欧阳修“吏部文章二百年”之“吏部”,不是韩吏部,而是指南朝谢吏部。王安石却不认同欧阳修的解读,说:“欧公坐读书未博耳。”

欧阳修与王安石的争论,引发了文人墨客的大讨论。有人笑王安石不知沈约之语而误读欧阳修之句。也有人认为王安石指韩愈为“吏部”,并没有错。因为孙樵上韩愈书,即有“二百年来无此文”的称颂之语,王安石说欧阳修读书还不够多是有道理的。

有意思的是,这一文坛轶事流传近千年,至今依然还有人在考究,以“吏部文章二百年”为重点,引经据典,揣测《赠王介甫》《奉酬欧阳永叔》这两首诗的内涵。这个推敲大大超出了当年“推敲”之推敲,或许,当初欧阳修与王安石也没想到会引发如此广范围、长时间的探讨。

无意追问这一历史公案中孰对孰错,只是生出一些感慨:一者,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严谨、科学的态度,不下苦功,不经磨砺,没有真才实学,不得真知,不止出不来好文章,怕是什么事都难得圆满成功,更难到达光辉的顶点。二者,做人一定要低调,如同陈鹄在《耆旧续闻》中所说,自己读书还不渊博的时候,读别人的文章,千万不能轻易看低。

学问无止境,推敲是良方。勤于推敲,善于推敲,必有提高,写文章,做学问,为人处世,莫不如此。

上篇:匠心何处
下篇:蜜秋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7-09/25/139973.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