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又是一年中秋月

2023年09月15日

月亮是故乡不老的面孔

□曹春雷

又是一年中秋月圆时……圆的是月饼,圆的是残缺的思念,圆的是一缕缕的乡愁和记忆。莫使金樽空对月,不如停下匆忙的脚步,抬头看看久违的天空;在这个最美、最富诗意的节日里,捻一份恒久的情结,赏一轮心中的明月……今日本版特意辑录数篇诗文,以飨读者。

如果要把月亮和太阳,在乡村与城市之间做一个归属的话,那么月亮是乡村的,而太阳是城市的。乡村如月亮一样,是闲淡的,宠辱不惊、温婉舒缓,像小夜曲,适合安放一颗安静的心,城市如太阳一样,是热烈的,像交响曲,高亢激昂、催人奋进,用来追寻各式各样的人生梦想。

在乡村的夜晚,月亮是响当当的主角。若要为夜晚的村庄画一幅画的话,画中少了什么也不能少了月亮,没了月亮,乡村夜晚的神韵便体现不出来。月亮是乡村的一个标签,或者说是一张面孔。

当夕阳如一个红彤彤的苹果坠落西山下,村庄的牛羊刚刚归圈、鸟儿已经回巢,炊烟还未从红瓦的房顶上散尽,夜的帷幕才拉开一点儿,月亮就迫不及待地从东山上升起来了。

它将如水的月光洒落下来,为每一个脚步匆匆归家的人照亮道路。它是村庄上空最大的一盏灯,在这灯下,人们可以做很多事。奶奶在世时,如果月

好,无风无雨也不冷,就会将饭桌搬到院子里来,在月光下吃晚饭。这个时候她常说一句话:“别瞎了月明儿。”意思是,别浪费了月光。

是的,我们都没浪费月光。那时一大家人都在一起过日子,爷爷和父亲,以及大爷、叔叔们会喝一些酒,用小酒盅喝,每一个酒盅里都会落入一个月亮,他们滋地一口,就把酒杯中的月亮当作酒肴喝下去。母亲和大娘、婶子们吃过饭后,在月亮下掐麦秸辫子,嘻嘻哈哈拉着村里的事儿,手指翻飞。月光就在她们手中的麦秸上跳跃。

奶奶呢,常常是将家中最小的孩子揽在怀里,指着月亮说:“看见月亮上的桂花树了吗,树下还有个小兔子呢。”有时也哼一曲:“月奶奶,割韭菜,包饺子吃,给俺宝宝端一碗来……”

月亮刚刚挂上东面柳树梢上,有孩子就已经跑到街上去了。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大声喊:“东溜溜串,西溜溜串,大人小孩都出来玩;牛肉包子馋小孩,你不给俺吃,俺不和你玩……”随着这一声声喊叫,更多的院门吱扭扭响了,如水的月光里,孩子们像鱼一样“游”出来,汇聚到这队伍里来。于是,青石板街上,脚步声更加凌乱了。

村里有姑娘小伙子互相中意了,白天偷偷约好,晚上就匆匆吃过晚饭,编个瞎话,急匆匆出院门了。在河边,在树林里,甚至在打麦场上,都是适合谈情说爱的地方。这时候,月光是最好的情感催化剂……

一个村庄的孩子长大后漂泊在外,当他在异乡的夜晚孤单寂寞时,抬头看到天上的月亮,他就会有所安慰——多情的月亮从故乡千里迢迢赶来,只是为了来陪伴他。看见了月亮,他就看到了故乡。月亮,永远都是故乡不老的面孔。

同一轮明月

□羊白

幼时家贫,很少吃到月饼,但知道月饼是圆的,与月亮有关。

有次从外婆家回来,跟母亲走夜路。一路上,有月亮陪着,有蛐蛐叫着,前后都是庄稼感觉很美。快到家时,我突然问母亲:“外婆家的月亮跟着咱们回来了,那外婆家还有月亮吗?”母亲说:“傻孩子,外婆家和我们家是同一轮月亮。”

我沉思片刻,又问:“那县城、首都北京和我们也是同一轮月亮吗?”母亲点头。

我仰头看着月亮,心里顿时有了几分惊讶,又有几分失落,隐约意识到月亮原来并不是围着我转的。月亮是大家的,所有人的。它离我们那么高、那么远,然而它给人的错觉是:谁看着,它就是谁的;谁走,它就跟着谁走。“月亮走,我也走。”这是每个小朋友都玩过的游戏。月亮就像是一只家养的小狗,让你的孤单有个对应和依靠,它的亲切,大抵就是这样来的吧。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月亮,成了我们每个人的月亮。

古往今来,月亮的白瓷碗里盛了多少故事?月亮的白窗户里又流泻了多少情思?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亮的白,是一代代的人抚摸出来的。一层层的手温覆盖上去,月亮便有了很厚的包浆,变得更加圆润、光滑,成了人世间最美的一块宝玉,不能解饥、但解寂寞的饼,或者说是相思结成的茧。

是的,相思成茧,画月为饼——月饼,我们中国人特有的一种食品:可以把亲情、思念、团圆含在嘴里的饼,月华万里,流芳千古。

月亮和月饼,从此成为了国人衣服上的纽扣,成为了我们文化的标记,与我们的肉体和情感有着肌肤之亲。

“八月十五月儿圆,爷爷给我打月饼,月饼圆圆甜又香,一块月饼一片心。”每当唱起这纯真的儿歌,谁的心里不是一片清辉?不是情谊融融的幸福?

据考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据记载有上百种口味。此外,人们还辅以核桃、桂圆等果品,皆取合家团圆之意。由此月饼成为中秋佳节必备之食品。

古人吃月饼是很风雅的,他们先要净手焚香,将月饼放在盘中,和其他果品一起献祭。闺中女儿在月光满地的庭院里拜过月神,待“老人家”享用之后,众人方可食用。漫长的等待之后,那月饼的滋味想必更加绵长醇厚。吃月饼的同时,古人还要燃灯赏月,喝桂花酒以助兴。

明月当空照,良人在徘徊。良人,良人的良人啊,咫尺天涯,仰望同一轮明月,轻吟同一首老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那年花落月正圆

□陈衡

秋的惬意潸然送走了夏的繁忙炙热,除了纷纷落下的树叶,伴随着秋天的还有花落无痕、月圆无声、银霜无语。

世间,每一个事物的初绽到凋零,都会在时空的长河中划出一道优雅的轨迹,比如花、比如人。

我的老家,有一间老屋,以前外婆就住在那。门前栽满了桃树、桂花树,小时候的我,像其他孩子一样,喜欢穿梭在花开时落英缤纷的树下。外婆总是慈祥地坐在门口的小椅子上,摘菜或是纳鞋垫。

每年中秋,桂花树总是知趣地悄然开放,然而,我最眼尖了,当第一枝桂花开放时,就被我发现。然后,拽着正在忙碌的外婆过来看,说:“外婆,看桂花开了,有白的,还有黄的,好香啊!”外婆就会笑着说:“是啊!看来今年的桂花要比去年的好。”外婆每年都会这样说。

那一年中秋的桂花又开了,我手里攥着外婆做的月饼,照例在桂花树下打圈圈,外婆就坐在一旁,皎洁的月亮透过桂花枝,斑斑点点的光芒投在外婆的身上。我傻傻地望着天上如玉般温润的明月痴笑。外婆见了,问道:“我的小外孙怎么啦?”我满是好奇地跑到外婆的身边,问道:“外婆!你说为什么今天是中秋节啊?”外婆放下手中的活,把我揽到怀里,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说后羿每每趁月圆,都会放上嫦娥最爱吃的点心水果,表示他对嫦娥的思念。而嫦娥奔月那天,刚好是八月十五,所以大家就把那天定为中秋节了。外婆说完摸了摸我的头,望着满树的桂花,又低头问我:“要是外婆也去天上了,你会怎样呢?”我说:“外婆,你去哪里,我就去哪里。”外婆不说话了。我跑到桂花树旁,摇起桂花树,桂花落下,外婆就坐在阵阵桂花雨中出神。

桂花落尽的时候,外婆真的走了,她去了天上。我独自坐在桂花树下,回味外婆跟我讲的故事。

第二年,桂花又开了,我和父亲母亲在桂花树下祭拜外婆,那时我相信她就在那棵桂花树里,我对着桂花哭着喊:“外婆,为什么要离开我,你还要给我讲故事,我们一起看桂花,你说过,桂花树有灵魂,为什么你从来都不回答一声。”然而,桂花无语,母亲抱紧我一起痛哭,从那以后,我不愿看桂花了。

时光荏苒,离开老家已有二十余载。岁岁花开花落,年年中秋明月,轮回转折。渐渐地我明白了,花落,因为花开过,花落,不代表梦碎,不意味着记忆也散了。就像我心中的外婆,她的容貌和生活片段依然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花落,因为花开过,那么花无悔。

人去,当看天边云卷云舒,因为那年花落,月正圆。

月花歌

□曹锋

我独爱这中秋月,这静美夜,是和一系列月亮歌曲有关。

“十五的月儿十六圆,要想生活先种田……”。范琳琳的沧桑音色,质朴情感,通俗唱法的演绎,阐释朴实生活哲理。无论是聆听还是演唱,都可释放无限情怀,该曲陪伴我度过青葱岁月。

“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董文华的甜美歌喉,演绎民族风情,展示军人情怀,倾倒台下观众,每每掌声雷动。陕西歌舞团来我厂演出时,为了听这首歌曲,我连看三场,后两场没有座位,我站在前台侧面看完。每次听这首歌曲,都如醉如痴,思绪随着优美旋律跌宕起伏。

“你问我爱你有多深……”。邓丽君这首《月亮代表我的心》是我的吉他弹唱练习曲。下班之后,三五好友来到河边沐浴清风,月光似水、虫吟蛙鸣,拨动琴弦款款歌唱,表达追求心仪姑娘的愿望。

“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这首艺术歌曲《月之故乡》,原唱廖昌永。浑厚的男中音,抒发宝岛游子盼望早日与亲人团聚的情思。旋律优美,格调高雅,百唱不厌。一次户外联欢晚会上,明月一轮,星河灿灿,我为职工家属演唱了这首歌曲,博得阵阵掌声。这首艺术歌曲,也是我报考音乐院校的考试曲目,记忆尤深。

“月梦寂沉沉,银霜茫茫,玉魂飘洒落……”。唐朝乐队演唱的这首史诗般慢摇滚曲《月梦》,表现旷野四合,月影高悬,意境浑圆的情景使我难忘。当年,我们四个音乐发烧友在一次酒会后,决定自筹资金,组建电声乐队。我们沉浸在这旋律中不能自拔,一杯杯啤酒、一遍遍吟唱,抒发无限情怀。

“我在遥望,月亮之上,有多少梦想在自由的飞翔……”。凤凰传奇的这首《月亮之上》,热歌劲舞耳熟能详,传遍大街小巷。夏夜里,我领着女儿在广场,听这首曲,学别人样,跳着动感舞蹈,思绪飞扬自得其乐。

“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刘欢大哥倾情演绎,将月亮和民谣完美结合。每个新学年,临近中秋初三音乐课,都要学唱这首曲子。电子琴弦乐伴奏,同学们投入演唱,那么纯、那么美。

“望着月亮的时候,常常想起你……”。《望月》温婉典雅,小提琴前奏,丝丝缕缕将情绪缠绕。晴空明月夜,引人入胜醉,缠绵温情长。

每年中秋,我和家人在公园里铺开床单,摆上水果、月饼、红酒、饮料,依竹林临喷泉,凝望东山。我吹起竹笛,爱人和孩子吟唱“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歌声中,一轮静美明月涌出,大方将银辉涂遍大地。我们对月举杯,静静欣赏这浩渺夜空中的精灵。

如今每逢中秋,还是不由得低吟浅唱月亮,而月亮依旧陪我到地老天荒。

棣花邀月

张力 摄

一株返老还童的月桂

□芳闻

一株返老还童的月桂

浓密的树冠上结满了星星

在深蓝的夜幕里恣意璀璨

碧树银花

映着李白的月亮

吴刚的老斧头砍了千万年

它却长生不老

发出奇异的迷香

桂花煮酒

举杯邀月

玉兔追着嫦娥下凡

我想象着与李白对吟成醉

起舞弄影

忘了今夕是何年

良辰美景

香薰锦衾

风儿带着浓香漫天飞舞

蝶儿衔着花瓣栖在枕边

诗笺里弹出一曲桂花音

醉了长安,香了天阙

赏月,一种人文情怀

□曹矞

赏月,是一种情怀,一种历史悠久的人文情怀。

人们常说,春花秋月最美丽。的确如是,春花和秋月各有其美,各尽其妙。

虽说一年四季均可赏月,但赏月最佳时段还是秋天,尤其是中秋赏圆月。最好携一两位知己,月下对酌或散步,像苏轼与张怀民一般,“相与步于中庭”。中秋之夜,月光皎洁,圆月被视为团圆的象征。因而月圆人圆,亲友相聚,尽享世间欢乐,或因各种事务天各一方,无奈月下行,望月怀远。

中国人自古就有祭月赏月情结,历史久远。据悉,拜月赏月始于魏晋,盛行于唐宋。到了宋代,中秋之夕,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笙乐歌舞,热闹非凡,通宵达旦,远闻千里。明清至今,赏月习俗代代相传。当皓月东升之时,祭月赏月气氛便十分浓郁。人们在庭院或楼台设香案,供献果馔,举家团聚,说丰年,话团圆,思亲友,念故旧,对羁旅远游者寄予无限的思念。因而形成了华夏民族珍视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的生活理念,人们心中对那份故旧亲友的想念,对故土乡情的依恋,对情人绵绵的情思,对悲欢人生的感慨等等,有了寄托之处。万般思绪,寄情于月,借月抒怀,怀远思人。这千种风情、万般感触,似皎洁的月光,洒向人间遍是爱;又如清澈的秋水,在寂静月夜下汩汩流淌!

赏月,是一种情怀、一种文化创造,更是一种文化积淀与传承,是中华民族心灵智慧的结晶。据《长安玩月诗序》载:“秋之于时,后夏而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之夜,又月之中。基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魄圆。”大意是说,八月十五在秋季八月中间,故曰“中秋”。“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古人如此解释说:“瑶台宝鉴,宜挂玉宇最高头;放出白毫千丈,散作太虚一色。万象入吾眸,星斗避光彩,风露助清幽。”他们认为,中秋节是星辰四时节气变化的一种气机。正当此时,春播夏种的谷物该收获了。天气清明,艳阳高照,气候温和,恰是谷物成熟收获的最佳时节。

中秋赏月,与其说是一种风俗、一种传统,倒不如说是一种情结、一种文化。月圆月缺,人聚人散,传达着人们心灵世界的秘密。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挥笔写下了许多熏香的文字,亮丽的风景,真挚的情感。无论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婉约,还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豪放,皆是以月托情,睹物思人。

赏月,是一种由来已久、渊源极深的人文情怀。一颗皎洁圆月,代表成千上万颗美丽的心,绽放千朵万朵思念,总能寄托天下有情人的无限情思。让一抹情感的光辉从内心深处悄然滑过,任凭思绪如落叶纷飞,勾起心灵深处最留恋、最美好的一份记忆。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17/9/2017092904-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7-09/29/140132.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