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级工会组织在传统的干部选拔与任命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社会化招聘工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以满足工会工作现实的迫切需求。从实践进程看,这些工会社会工作专业人员肩负起了基层工会工作的重任,较好地履行了各自的职责,在面向职工的社会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推动工会工作改革创新、提高服务职工群众的能力水平、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工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创建也使工会干部来源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既有利于工会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增强工会干部从事这一职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又加强了基层工会工作,扩大了工会的影响力。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工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在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困惑,仍需要不断探索解决。
在实践中应运而生的工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
目前职工队伍的规模和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产业在岗职工人数逐渐减少,非公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灵活就业人员大量涌现,进城务工人员队伍也在发展壮大。工会组织面临的任务异常繁重,但区县工会人员少、开发区和街道(乡镇)工会缺乏编制的现实,严重制约了工会工作的创新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各地工会开始探索面向社会招聘工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但称谓各不相同。以西安市为例,综合型的工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称为工会组织员;专业型的工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按其专业来称谓,如特约审计员、专职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2009年西安市总工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经过考核,面向社会招聘了300余名组织员。经过培训,配备到区县、开发区和街道(乡镇)工会工作岗位。到2013年全市的乡镇、街道全部有了专职工会组织员。到2013年面对基层工会经审工作专业人才缺乏的现状,又面向全市分批次招聘了20名特约审计员,分布到全市13个区县、开发区及企业。2016年根据一些基层工会在工资集体协商谈判中“不敢谈、不会谈”的局面以及工资集体协商人才极度匮乏的现实,面向社会又公开招聘了30名专职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经专业培训后,分布到区县乡镇街道及产业、开发区等基层工会。经过几年的努力,逐步建立了一支工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创建过程基本上符合了社会化运作、契约化管理、专业化培训、职业化发展的思路,在实践中很大程度解决了基层工会缺人干事以及缺乏工会业务专门人才的问题。
逐步完善和强化工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管理
工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要充分发挥作用,必须建立健全这支队伍的管理机制,推进规范化建设。要逐步建立完善工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信息库,实现工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管理服务信息化、规范化,建立一支政治合格、结构合理、作风过硬、心系职工、素质优良的工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近年来各级工会在逐步完善和强化工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管理方面做了很多积极有益的探索。如西安市总工会就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工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管理办法,2009年制定了《西安市工会组织员管理办法(试行)》、2013年修订了《西安市工会组织员管理办法》、出台了《西安市总工会特约审计员管理办法(试行)》等、2016年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再次修订了《西安市工会组织员管理办法》,就有关管理中的新问题予以进一步规范。为提升工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素质,专门建立了工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培训机制。同时,全市各区县、开发区工会还制定了《工会组织员管理使用细则》《工会组织员工作奖励实施办法》《工会组织员百分制考核办法》等一系列制度,为工会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证。上述这些制度、办法和措施为工会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安心、热心从事工会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不断探索符合工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发展规律
要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工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除了加强管理之外,还需要不断探索符合工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自身发展的规律。从建设工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实践看,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考试选拔出来的工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综合素质是比较强的,这极大地促进了基层工会的各项工作,但他们也存在一些困惑。例如:有些较为年轻的工会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考虑,以工会社会专业工作做为跳板,给自己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来提高自己的能力,为以后谋取更好的工作打下基础。一旦遇到能使自己更好发挥才能的工作,就会选择跳槽。再如绝大多数工会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在基层单位工作,服务于基层,可有些基层组织有时并不完全把他们看作单位的一员,总认为是上级工会派来临时工作的。名义上工会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主管部门与工会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工作的基层乡镇,对工会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实行双重管理,但如果主管部门日常管理、考核不及时,基层用人单位只管布置、安排工作,对工会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晋升、福利待遇较少问津,就会形成管人与用人部分脱节,造成一些特别优秀的工会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经过自身学习,提高素质后就离开了。另外由于工会社会工作专业人员一方面要承担基层工会工作,另一方面也要完成所在基层单位行政布置的各项工作,感觉压力特别大,职业生涯始终在低层次徘徊,甚至个别出现职业倦怠的情况。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不断探索符合工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发展规律,即以激发工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积极性、稳定人才队伍、充分实现人才价值为目标,综合运用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方式,建立健全有利于工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长期、安心扎根基层、服务一线的激励保障政策;各级工会组织还应该根据《劳动合同法》,大胆探索自行确定聘用工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用工方式。同时在建设强有力的工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时,要以国家发展、社会需求、企业需求、职工需求为导向,以工会专业化、职业化为核心,建立健全工会专业培训和知识普及有机结合的工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政策;要坚持以职业道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工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业水平评价为基础,逐步完善符合国情、与国际接轨、科学合理的工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评价政策;要坚持以用为本原则,着眼于发挥工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作用、推动工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合理流动需要,以开发工会专职岗位和培育工会服务载体为重点,以畅通人才流动渠道为保障,逐步完善工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使用政策。 (胡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