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10月17日是我国第四个“扶贫日”,也是第25个国际消除贫困日。1992年12月22日,联合国通过了将10月17日设为“国际消除贫困日”的决议,旨在促进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减贫意识。自2014年起,经国务院批准,将每年的10月17日设为“国家扶贫日”,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是继续向贫困宣战的一个重要举措。今年是我省脱贫攻坚精准施策、系统提升的关键之年,组织开展好“扶贫日”系列活动,引导社会各界关注贫困问题,关爱贫困人口,动员全社会参与扶贫,营造扶贫济困的良好氛围,对于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意义。
我省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
本报讯(王向华)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日前发布《十八大以来陕西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情况调研》显示:随着省委、省政府强化落实精准扶贫举措,坚持民生兜底,贫困地区群众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五年间,我省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不断迈上新台阶,由2012年的5138元上涨到2016年的8424元,累计增长了3286元,累计增幅达到64%,年均增长13.2%。
五年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始终高于全省农村平均水平,在2013年增幅达到19.8%,大幅提升了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的整体水平。从收入来源看,2016年我省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3466元,是全省贫困地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占可支配收入的41%。与2012年相比,工资累计增长了1520元,年均增速达到15.5%。其次,在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作用下,贫困地区第一产业稳步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2016年我省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净收入2924元,比2012年增长了864元,年均增速达9.2%。另外,随着土地流转加快,部分农村居民获得了财产性收益。虽然此项收入绝对值占比较低,但增速却在收入构成四项中最高。据调查,2016年我省贫困地区农村居民财产净收入121元,比2012年增长68元,年均增速达到22.6%。此外,我省贫困地区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增长较快。据调查,转移净收入在2016年达到1913元,比2012年增长859元,年均增长215元,年均增速达16.1%。转移性收入的不断提高,反映出我省各项扶贫政策和保障措施落实到位,为扶贫提供了有力政策保障。
随着收入不断增长,我省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也逐渐转变,改善型消费需求增加,消费领域不断拓展,生活消费水平明显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由2012年的4908元增长到2016年的7615元,累计增长了2707元,累计增幅达到55.2%,年均增长11.6%,与收入同步达到了两位数的平均增速,生活消费的八大类支出呈全面增长态势。其中,交通通信、生活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这三类消费支出累计增幅排在前三位。
从各项消费支出占比来看,我省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日趋合理。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支出占比在小幅下降。据调查,2012年我省贫困地区农村居民食品烟酒和居住类消费支出占到总支出的54%,随着收入的增加,生存性消费支出,如食品烟酒、居住类占比均下降了1个百分点,2016年食品烟酒和居住类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52%;而改善型消费支出,如交通通信、医疗保健类支出占比均上升了一个百分点。
随着扶贫政策的有效落实,我省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家用汽车、冰箱、洗衣机等享受型消费品拥有量增速加快。调查显示,2012年,我省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每百户汽车拥有量仅为2.5辆,到2016年增加到9辆,是2012年的3.6倍。每百户计算机拥有量也从2012年的9.9台增加到2016年的18.7台,是2012年拥有量的1.9倍。2016年,每百户洗衣机拥有量、电冰箱拥有量、移动电话拥有量分别是2012年每百户拥有量的1.4倍、1.9倍和1.2倍。2016年,我省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每百户洗衣机、移动电话、计算机的拥有量分别超过全国贫困农村的平均水平6.1台、8.1部和3.6台。
75岁的张守兴老人今年种了1亩小尖椒,一袋卖了165元。“我地里还有,过几天又可以摘了卖钱。不出村,就能挣钱,这真是太好了!”老人高兴地合不拢嘴。
今年,石泉县总工会帮助包扶村熨斗镇双坪村发展订单辣椒产业,拓宽增收渠道。他们为农户提供了种子,安排专家对其进行技术指导,并联系辣椒产品公司到村收购。图为伙头班辣椒公司来熨斗镇双坪村收辣椒时的场景。
通讯员 李勇 摄
劳模勇担当 扶贫有保障
——省劳模芦鹏程扶贫记
10月9日,省劳动模范、华山三特索道有限公司芦鹏程同志被华阴市华西镇评为“包扶贫困先进工作者”。
今年6月,根据华阴市委市政府要求并受单位委派,芦鹏程与单位其他同事来到了华阴市华西镇新五和村实行一对一扶贫,他所帮扶的贫困户叫李新社。李新社致贫的原因一是母亲年龄大,身患疾病,二是本人无技术无资金,也没有改变现状的意愿。
了解此情况后,芦鹏程深入李新社家中,与其交流、谈心,让李新社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气。
李新社家是旧式土砖结构,由于缺少维修,房顶漏雨更谈不上保暖,改造危房建新居成了帮扶李新社脱贫的第一要务。芦鹏程与村镇两级共同商议解决方案。芦鹏程请示公司,申请到1万元资金,李新社自己出一部分,再申请国家房屋改造专项款2万元,于8月份开始了危房改造工程。
9月中下旬,李新社的新房终于建成,他和母亲也将在入冬前搬进新居。
房子盖好没多久,芦鹏程就帮着李新社联系好了工作单位,让他成为了一名华山客栈环卫工,并为其办理了保险,安排了宿舍,直到李新社正常上岗工作。
在帮扶李新社的同时,芦鹏程还积极参与单位整体扶贫规划工作。根据新五和村实际,制订了切实可行的《产业扶贫规划书》等,并和扶贫领导人员一起积极协调企业资金进行产业帮扶。目前初期计划已开始实施,企业资助的20万元扶贫资金已转村镇,该村良种繁育专业合作社也已成立,产业扶贫将使该村34户贫困户直接受益。
通讯员 张璐 姚英娣 陈婕
10月17日,宁陕县以“脱贫路上,你我同行”为主题,组织开展“扶贫日”宣传活动。该县脱贫办、县民风办及八办两组责任部门在县城中心广场设立扶贫宣传台,开展免费义诊并发放纪念品、政策明白卡、宣传页等,让更多群众了解扶贫知识和政策,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图为现场群众在参加扶贫知识问答。
通讯员 杨宁 李青山 徐世华 摄
西安因病致贫者将获四重保障
报销百分之九十以上医疗费
本报讯(李琳)10月16日,笔者从西安市召开的健康扶贫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西安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全部纳入四重保障体系。
据介绍,西安市建档立卡户86030户、293862人,为贫困人口建立起“四重保障”制度,即新农合、大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和政府保障(政府购买商业医疗补充保险、政府专项救助基金等)。通过四重保障制度,使全市贫困人口实际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达到90%以上,个人当年实际医疗费用负担不超过3000元。
目前,西安市在52家市级医疗机构和12个统筹区县县域内医疗机构全部实施“一站式”结算服务,“一站式”即时结算率达到100%,极大地方便了患者就医。同时实施大病专项救治,针对11种大病,确定西安市儿童医院等19所定点医院,建立专门救治台账。
贫困人口中38种慢性病患者全部纳入报销管理范围,全市共统计在册贫困人口慢性病患者12076人,并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慢性病患者每人建立了1份居民健康档案。
10月16日,陇县总工会在陇县中学举行了助力脱贫攻坚暨金秋助学高中阶段资助金发放仪式。陇县总工会在8月份筹资22.2万元,对148名大学生进行资助后,又积极争取资金4.5万元,为90名在校高中生进行了每人500元的资助,帮助该县城镇困难职工子女完成学业。 通讯员 高建英 摄
陕西略阳钢铁有限责任公司
6万余元爱心基金助力精准扶贫
本报讯(通讯员 刘娟)近日,陕西略阳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各级党员干部带头为包扶村、省级重点扶贫县略阳县黑河镇高家坎村捐款,募集资金总额达62893元,作为新成立的略钢精准扶贫爱心帮扶基金,用以解决该村42户贫困户的生产、生活实际困难。
为着力提高脱贫攻坚的实效,做到精准扶贫,该公司对该村的地形地貌、生产资料、人员分布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摸底后登记造册,为42户贫困户建档立卡。略钢入户帮扶人员坚持每月不少于2次到高家坎村分组进行走村入户调查,深入了解掌握每户村民的基本生活情况,解决好村民们的基本生活物品短缺问题,完善包扶村的道路交通、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同时,充分挖掘当地的核桃、土鸡、生猪等农特产品和自然资源,帮扶该村进行一些种养殖项目。
目前,略阳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正按照省、市、县脱贫攻坚工作的部署要求,按照“一村一特色”的总体思路,将精准扶贫工作逐步推向实处。
10月12日下午,华阴市总工会号召全市职工向脱贫攻坚爱心超市进行捐赠,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响应。图为10月13日下午,华阴市总工会经审委主任杨岗强(左二)在该市中医医院接收该单位职工捐赠的棉衣、鞋、日用品等。 通讯员 张安娜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