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习近平同志的报告后,确实感到振奋,特别是听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更是激动,我觉得我们这些文化人的责任更大了!”10月18日下午,榆林市作协副主席塞北对笔者说。
2012年,时为榆林市作协副主席、神木县(现为神木市)文联主席的塞北正值“知天命”之年。当他盘点自己从事文学创作近30年的成果时,发现自己虽然在大大小小的报刊上发表了很多文学作品,虽然也出版了七八本作品集,但毕竟只是一些零散的书写。他意识到,自己该开始那个孕育多年的写作计划了。
那个计划,最初闪现于20多年前。那时,在文化馆工作的塞北经常陪同外来文学艺术家考察陕北的历史遗迹、风土人情,当他看到文学艺术家们被这块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一次次震撼时,对故土的崇敬和自豪感油然而生,创作《陕北传》的念头也随之萌发。他暗下决心,要对五千年来的陕北进行一次系统梳理。
于是,他一边构想着这部集史料性、工具性、文学性于一体的长篇作品的主体架构、成书形式,一边开始收集资料。1998年,陕西省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领导小组、陕西省文化交流协会等单位联合拍摄十集大型电视专题片《陕北是个好地方》,邀他担任撰稿,他欣然应允;2000年,《女友》杂志社邀他写作反映陕北人文地理的散文《聊瞭陕北》,他高兴地接受了。为完成这两次写作任务,他跑遍了陕北25个县区,为他后来创作《陕北传》奠定了基础。
2013年,他正式开始创作全景式反映陕北五千年历史的跨文体非虚构作品《陕北传》,内容分人物传《英雄》、风物传《家园》、能源传《宝藏》,共百万字。
创作过程中,神木县文联主席一职给他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参加各种会议、处理各种事务,让他根本无法进入写作状态。就在他疲于应付为此苦恼时,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精神极大地鼓舞了他,他决心排除一切干扰,完成《陕北传》。
2016年,《陕北传》100万字的初稿基本完成。而与此同时,陕北各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为使书稿内容更准确,他又用了半年时间,与妻子一起自费驱车,对陕北25个县区进行了一次更为详尽的“勘查”。
目前,100万字的《陕北传》经过认真修改润色后,即将付梓出版、接受读者的评判。
据塞北“剧透”,他创作的《陕北传》从轩辕黄帝起,描述了60余名人物,介绍了陕北的历史进程、风土民情、衣食住行、人生礼仪、年节习俗及25个县区的县情,记录了陕北煤油气盐的开发进程,可以算是一部陕北大百科了。在写作中,他力求只作“目击证人”,公正、客观地将陕北方方面面原貌展示给读者。
“前不久参加中国作协和陕西省作协联合举办的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培训班时,我们几个人相约拜谒了柳青墓,向这位文坛宗师献上深深的敬意。在总结大会上发言时,我说,柳青在建国初期就是行政九级的高级干部,为了《创业史》的写作,他辞去各种职务,定居长安县皇甫村,在一座破庙里一住就是14个年头,而我之所以辞职专心创作,就是以这位宗师为榜样的。我决心像柳青那样,做一名耐得住寂寞、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作家,在新时代里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塞北说。
□白亮 罗晓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