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榆林既是资源富集型区域,也是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围绕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从建厂伊始,坐落于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的陕西北元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就坚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选择,依托区域丰富的资源,努力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走出了一条低碳生产、循环经济、绿色发展的新路径。
资源有限,循环无限,如何让这有限变成无限,是当地政府和企业也一直摸索实践的。北元化工公司负责人深深意识到,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既要有方向,还要有方法。该公司把环保作为新常态贯穿循环经济发展全过程,以创新升级打造绿色供给侧,拉动循环经济向规模化、品牌化、链条化方向发展,使昔日“谈化色变”属于高危行业的化工企业变身为绿色花园工厂。
逐“绿”而行的步伐从不停歇
随着100万吨循环经济产业链生产实现了安稳长满优运行,产能得到进一步释放,循环经济优势得以凸显。但是北元清醒地意识到,循环经济建设永远在路上。作为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企业,公司开启了循环经济标准化建设。成立了循环经济标准化实施小组,聘任了13名员工为循环经济标准化体系建设工作人员,负责收集、采用相应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建立健全包含循环经济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在内的循环经济标准体系。
标准化成果的提炼与宣传实现了标准的全员性建设。公司根据近年来循环经济标准化的发展及在回收利用废水、废汽、废渣等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果,梳理了循环经济建设思路,优化了循环产业链图,形成了循环经济架构图,评选了循环经济亮点。同时公司不定期组织人员进行标准的培训和宣贯,达到标准覆盖率100%,并积极将标准化成果印制成册,营造了全员“让标准深入人心,用标准驱动发展”的标准氛围,确保循环经济标准化建设的全员性参与。
向“循环”要“生机”,以“循环”促“转型”
“三废”零排放,实现吃干榨尽。北元化工的循环产业链中,以当地煤炭为基础原料,生产兰炭和发电;以兰炭为原料,电为热能生产电石;以电石和原盐为原料生产聚氯乙烯和烧碱;以化工产生的电石泥废渣与热电锅炉排出的炉渣及粉煤灰为原料生产水泥;热电项目为整个产业链提供电力和蒸汽。另外,整个项目产生的碱性废水与电解后的淡盐水通过采卤泵再次注入盐井进行采卤,进一步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这样从原料到产品的利用就完全实现了循环再利用。整个生产过程没有废弃物排放,资源在生产全过程得到高效利用,形成了一个生态产业链条,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一水多用,减少耗水量。100万吨/年聚氯乙烯循环综合利用项目在设计过程中,根据各工艺系统对水量和水质的要求,合理安排全厂用水、排水,建立了合理的水量平衡系统,做到一水多用,废水回用,减少全厂耗水量。一方面将生产废水和生活废水经企业自建污水系统处理之后,实现中水回用;另一方面改善采盐工艺,通过自采卤水,供入电解工序,将淡盐水再注入盐井化盐,比常规固体盐化盐、电解节水75%。在运行过程中公司根据实际情况改进循环水处理工艺配方,同时根据季节变化和生产负荷,及时调整循环水量和冷却塔的运行工况,以达到节水、节能的效果。
提高余热综合利用效率。北元化工利用蒸发冷凝水、合成转化热水等经间接换热后的余热来采暖,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聚氯乙烯树脂干燥采用沸腾床干燥技术,可使每吨产品公用工程消耗量降低到旋风干燥器的8%%,节能效果显著,节约了蒸汽用量。汽提工序中汽提塔进料与出料在浆料换热器中换热,用塔的高温出料来预热汽提塔的进料,节省了汽提塔中蒸汽用量。蒸汽冷凝水回收循环利用,同时用于电解槽的补充水。VCM合成工序利用转化反应热产生的热水供氯乙烯精馏再沸加热,大大节约了蒸汽用量,降低了能耗。
14年来,循环经济的成本优势、资源优势、低碳优势等日益凸显。企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从2007年至2016年底,员工人数从650人发展为4500余人,增长了6倍;资产由3.66亿元增长到133亿元,增长了35倍;营业收入由5.6亿元增长到74.72亿元,增长了12倍;利润由0.33亿元增长到10.18亿元,增长了30倍。 (薛红娟 王秧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