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养俊
在城市,每天都会上演送接小学生上下学的场景。
送孩子上学,多是孩子的父母亲,他们利用早晨上班前的时间把孩子送进学校。接孩子回家呢,基本都是老人们的事情,因为孩子的父母还没到下班时间,这个任务就必须由家里退休的老人去完成了。
送孩子上学的,每天早晨都要六点多起床,洗漱完毕出家门,七点半以前把孩子送进学校大门。
接孩子回家,是下午三点半或者四点半以后。有关放学的事情,学校组织安排得很周密,先让学生按年级顺序在学校内排好队,然后由各班班主任把学生送到学校大门外指定地点。家长们在此以前已经赶到学校大门外等候。如果哪个学生的家长没有按时到,老师就把这些孩子领回教室等待,直到家长和老师联系好以后,由老师再次把学生领到学校大门外履行交接手续。
每周三、周五,许多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兴趣小组学习,放学的时间就后移两三个小时。
早晨送孩子是紧张的,车辆川流不息,人群络绎不绝,由于学校门口有保安和轮流执勤的学生家长维持,车辆和人很少在校门口逗留,秩序显得十分井然。接孩子的场面非常壮观,每天这个时间,学校前门、后门的大街上车就摆满了,远远看去,简直是车的海洋,即使行人也不容易通过。人行道上也站满了人,黑压压的一片,很像是农村集市。有的在看书,有的在读报,有的在玩手机,有的聚在一堆儿聊天,也有三两个在一起交流孩子的学习情况,一些年纪大的老人还会坐在自带的小板凳上打瞌睡。当学校自动大门打开的时候,家长们立即放下刚才的一切,呼啦一下涌向接学生的地方,这个动作不用谁喊谁叫,学校的自动门就是信号,你不要管他们在干什么,只要学生出大门的信号传递给他们,他们没有一个会忘记自己的任务,行动格外敏捷、迅速。
我是前年九月加入到接孩子队伍中的,很快就体会到接孩子任务的光荣和艰巨。我的小孙女在高新一小上学,我家距离学校有四站路,开车有点儿近,步行又有点儿远。与小孙女接触多,感情自然加深,享受了无穷的乐趣和幸福,从孩子身上也得到了不少知识,使我对新世纪出生的孩子有了新认识,也看到和听到了许多有趣的事情。
一次,一个孩子的爷爷到学校接孩子,所有的孩子都接走了,就是不见自己的孙子出来,老人用了不少方法,就是联系不上老师。无奈,老人就给学校门卫说好话,希望让他进学校找一下孙子,门卫说什么也不肯。一直到五点多了,老人才从校门的空隙里看到了小孙子的身影,老人放声大喊,小孙子慢腾腾地走了出来,老人忍不住心中恼怒,推倒自行车,冲上去就要打孩子,几个还未离去的家长和门卫急忙上前阻挡,老人忽然把怨气撒向门卫,最后竟和门卫吵了起来,在场人多,你一言他一语才把老人劝下来。看着老人发红的眼圈,大家的心情都有些沉重。
一天,我的一位老同事,接孩子回家后才发现孩子的两个作业本没有带回家,就带着小孙子到教室里去取作业本,谁知这孩子竟与几个逗留在学校的孩子玩了起来,把找作业本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急得爷爷团团转没有办法。太阳落山的时候,小孙子出来了,我的老同事轮起巴掌却没有打下去,小孙子是爷爷的心头肉啊,咋舍得打,气得六十多岁的老头只摇头不说话,第二天就因血压高住了医院。
我的童年,是在乡下农村度过的,那时候的小学生放学后放下书包,就割草放羊去了。没有养羊的家庭,孩子们也会去田野里挖野菜,或者干其他农活儿。那个年代,小学生的家庭作业很少,不需要每天放学后埋头做作业,更不会发生小学生做作业到深夜的事情。虽然时代不同了,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总觉得现在孩子学习的负担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