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带有“别再吃了”“别再喝了”“别再用了”等字样的“关怀式”提醒类谣言在微博、微信中频繁出现。据了解,仅去年以来,微信辟谣工具就已对超过100万条谣言进行辟谣。到底谁在“好心”制作这些谣言?背后有何利益链?
微信已辟谣超百万条
“别再喝了!桶装水开封3天后细菌增加227倍”,这是微信“辟谣”工具12月份最新揭秘的谣言之一。这个谣言中有所谓媒体试验、权威机构观点,如此“专业”的“科普”文章,可能会迷惑许多读者,进而“温馨提示”转发给身边的亲戚朋友。
“关怀式”谣言不仅给读者带来一些生活上的困扰,有时还会产生严重后果。如有的读者看到朋友圈文章说,阿司匹林在心脏病发作时是“救命药”,而不知道部分类型的心脏病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反而会“夺命”,最终酿成恶果。类似的报道也不时见于报端。
笔者了解到,仅微信安全中心从2015年开始,就发布了几十期当时的“十大谣言”,其中“关怀式”谣言占有很大比例,例如,2016年及今年上半年两次发布的十大谣言里,食品安全、养生急救、儿童安全等提醒类谣言均超过半数。微信专门开发的“微信辟谣助手”显示,至今年12月已辟谣的文章数已超过100万条。
背后利益链复杂
当被告知所转发过的一些文章是谣言时,许多读者并不知道,其不经意的阅读和转发所带来的点击量和公号关注量,将会给幕后操作者带来直接收益。
笔者采访了诸多微信从业者及专家,并经多方调查后发现,微信谣言背后有故意打击对手、诱导用户泄露个人信息、引导用户打吸费电话等多重图谋,但最为重要的还是其背后的“圈粉”、转发广告等利益链。
笔者在一家大型公众号广告对接平台上了解到,一万名粉丝数以下的公众号广告标价费用为200—400元,而5万名粉丝数的则上升十几倍至3000元左右,有的甚至上万元。阅读量和公众号粉丝数是广告价格的主要依据,因此许多公众号为迅速增加粉丝,不惜违法制造“关怀式”“事件类”等谣言。
同时,业内人士介绍,许多谣言页面上,特别最上端与下端,附有大量的推广二维码及广告内容,读者在阅读及转发的过程中也会使转发者获得一定的收益。
谣言更应止于“治者”
近年来,谣言屡辟不止,花样翻新,不少还产生了巨大危害。例如此前“打针西瓜”“塑料紫菜”等谣言给相关种植户和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类似“塑料大米”等谣言更是引发强烈关注,甚至影响到行业形象。
据了解,为解决该问题,“微信辟谣助手”小程序已有超800个第三方权威机构加入,包括网警、国家食药监系统、中央媒体等。近半年来就处罚公众号约4.5万个。 (宗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