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因地制宜发展产业 带动群众持续增收
“我家把6亩地流转给葛根基地,平时在基地打工。不仅每个月能挣到2000元工资,年底还可拿流转租金,挣钱顾家两不误。”富平县流曲镇顺义村贫困户孙红娟对如今既拿租金又拿“薪金”,既是“股东”又是“工人”的身份感到新奇。
在脱贫攻坚战中,富平县依托柿子、奶山羊、瓜果蔬菜等优势主导资源,通过项目带动、示范引领、政策鼓励等手段,大力发展主导产业,把贫困户镶嵌到产业链上,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
“我家的柿饼,从来没卖过这么好的价。”说起家庭收入,王亚丽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她说,自从加入柿子专业合作社后,每斤柿饼卖到了20元,让她尝到甜美的“柿”业。
富平县曹村镇、庄里镇是我省乃至全国的柿子优生区,为发挥产业扶贫的造血功能,曹村镇创新发展模式,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农户入股”方式,组建了多家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千亩柿子种植加工基地,统一管理、分片负责、责任到户。贫困户以柿子园免费入股,无劳动能力的由合作社统一托管。合作社注册了“大福”“柿子红了”等品牌商标,为商品走向高端市场奠定了基础。
去年以来,富平县整合资金2.29亿元,设立1650万元风险担保基金,用真金白银撬动新型经营主体、种养大户、广大群众,发展奶山羊、柿子、花椒、九眼莲等特色优势产业。
做给群众看 带着群众干
“司书记当初劝我种葡萄,心里没底不敢种。他就让我参观他的园子,给我算经济账。在司书记的帮扶下,我试着种了3亩,没想到真的就尝到葡萄‘甜’了。如今,我的葡萄园发展到了6亩,每亩收入近万元。如今贫困户在村干部的带动下,积极发展葡萄种植,脱贫信心高涨。”富平县到贤镇纪贤村贫困户张满良感慨万千。
张满良所说的司书记是到贤镇纪贤村党总支书记司龙昌。他带头发展葡萄100亩,研究种植技术,为贫困户提供资金和技术帮助。在他的鼓励和扶持下,村上已有8名党员和不少贫困户发展葡萄种植。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这句话在富平县刘集镇十字村得到了充分验证。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刘集镇十字村不等不靠,在村支部书记俱智荣的带领下,采取“众筹”模式,他自己拿出6万元、群众自愿众筹资金4万元,建起了刘集镇十字村扶贫养殖场。通过订单认购养殖,利润再分配的模式,走出了特色脱贫路。
近年来,富平县充分发挥党员的先进性和模范带头作用,不仅做给群众看,还带着群众干。为有效整合脱贫攻坚力量,富平在全县82个贫困村和38个非贫困村成立村级脱贫攻坚临时党支部,带领贫困群众开发资源、发展产业。99名“第一书记”成为活跃在决胜脱贫攻坚最前沿的“红色尖兵”。 本报记者 阎冬 宫西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