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制造业“画地为牢”亟待破局

2023年09月14日

□周强 董建国 袁军宝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笔者近期赴粤、苏、闽等地深入调研了解到,一方面,诸多关键技术打破国外垄断,产品却“叫好难叫座”,市场推广陷困境,一些企业在生死挣扎;另一方面,部分领域产能过剩,核心技术受制于外企,国产装备缺席。业内专家建议,要改变我国制造业低水平、低附加值的状况,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和品牌创新,必须突破传统思维“画地为牢”的制约,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30%的降价:洋品牌不再“卡脖子”

笔者在多个企业了解到,他们自主创新和技术攻关的成果使中国制造打破国外公司长久以来的垄断,解决了“卡脖子”问题,在增强国家经济安全性同时,使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和档次不断提升。例如,山东常林机械集团的高端液压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后,国外产品价格直接降低三分之一;盛瑞传动股份有限公司8速自动变速器研发成功和上市,也使日本的变速器降价约三分之一。

在河北廊坊市固安县的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第6代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MOLED)生产线项目实现主厂房全部封顶,即将开始洁净厂房施工。技术支持这家工厂的是江苏昆山维信诺公司,于2011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长期以来我国显示产业处于跟随状态,从第一代技术到第二代技术都是引进消化再创新,整体发展局面较为被动。在平板显示领域专家、中科院院士欧阳钟灿看来,第三代OLED技术具有超轻薄、可弯曲等特性,将带来显示器形态的重大变化,维信诺第六代AMOLED生产线建设将打破国外在OLED领域的垄断地位,实现我国在新型显示产业领域的“弯道超车”。

而在山东省桓台县,东岳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张永明正和他的团队紧张研发新一代氯碱离子膜技术,2009年公司历时八年攻关的离子膜成功下线,打破国外几十年垄断,解决了氯碱生产第一大国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有力支持了国家经济安全运行。

3方面的困局:产品推广遭遇“滑铁卢”

业内人士和企业界普遍认为,上述取得关键核心技术的企业将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中流砥柱,但其产品“叫好不叫座”,市场推广遭遇“滑铁卢”。分析其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国内企业对新产品应用顾虑重重。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东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建宏表示,虽然氯碱协会多次号召大家支持国产膜,但国内企业大多愿意用成熟的产品,不愿意当“小白鼠”。

二是国外垄断企业的打压与封杀。“此前,美国杜邦等公司一直不推出他们的新产品,而我们产品一上市,他们就推第二代,我们改进后,他又推出第三代,有针对性打压。”张永明说,“杜邦公司在东岳产品研发出来后,曾来谈判,让东岳放弃自己的技术路线,用他们技术生产然后各半分成,被我们果断拒绝。”

三是不少国内企业缺少持续资金投入。由于科技研发往往需要较高投入,科技企业普遍比其他企业更需资金支持。国内企业在研发过程中,不少都是以其他产业挣的钱来支持这一产业创新,有的甚至是在“拿全部身家在赌”,一旦市场推广遇阻,后续研发很难跟进。

20%的差距:传统思维“画地为牢”

据了解,发达国家普遍存在“两个70%”的现象,即服务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0%,制造服务业产值占整个服务业产值的70%。在美国,制造与服务融合型企业占制造企业总数的58%。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服务化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亟须摆脱传统思维“画地为牢”的制约。

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原副院长屈贤明表示,“制造服务业的发展滞后,令企业在价值链高端缺席。为用户提供系统设计、系统成套、工程承包、远程诊断维护、回收再制造、租赁等服务业未能得到培育,绝大多数企业的服务收入所占比重低于10%,发达国家已超过30%,个别领先企业如美国GE公司高达70%。”

据东莞经信部门介绍,受传统粗放式工业发展思维模式影响,不少制造业企业还存在重规模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重批量生产轻个性化定制、重制造轻服务的现象,信息化和设计投入不足,自主研发设计能力欠缺,开展服务型制造的企业总量还不多。

福建省经信委生产服务业处处长陈居雷表示,目前服务型制造以基于产品的延伸服务为主,服务处于产品附属地位。

此外,业界对服务型制造概念的内涵尚不清晰。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已形成思维定势,认为生产性服务是一个上层概念,而服务型制造只是生产性服务业的一个下属概念,而这样的认识会对实践产生诸多不利导向,甚至有可能会把服务型制造误导为“去制造化”。

上篇:图片新闻
下篇:以“工匠精神”为企业铸魂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18/1/2018011203-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8-01/12/133549.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