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以“工匠精神”为企业铸魂

2023年09月14日

□田园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弘扬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作风”。那么,如何弘扬传承工匠精神,使“工匠精神”绽放异彩。

自古以来,我国就不乏有“工匠精神”之人。早在6000多年前,中国人开始制作玉器。《诗经》中,对骨器、象牙、玉石的加工形象描述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朱熹对《论语·学而》中的“如琢如磨”做了注解。他说:“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这是中国思想家对“工匠精神”的精彩解说。

中国古代工匠以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倾注着他们毕生精力,大到一项工程,小到一个工具的发明,不仅仅是对技艺的追求,更有着奉献精神与济世情怀。他们把对自然的敬畏、对作品的虔敬、对使用者的将心比心、连同自己的揣摩感悟,倾注于一双巧手,创造了令西方叹为观止的古代科技文明。曾侯乙编钟高超的铸造技术改写了世界音乐史;北宋徽宗时烧制的汝瓷,其釉如“雨过天青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被称为“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我国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工匠们还具有不断追求创新的精神。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南朝祖冲之精确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比欧洲早一千年;公元前2世纪,中国人发明了旋转式扬谷扇车,到18世纪初,西方才有了扬谷扇车,比中国晚了两千年左右;公元前1世纪,中国人发明了独轮手推车,而西方到公元11世纪才出现独轮车,比中国晚了1200多年;东汉华佗擅长外科手术,他发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等等。

今天,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中,我们要传承古代工匠那种敬业、勤奋、执着、创新精神,以此为企业铸魂。企业更要为冲锋陷阵者、为勇于改革者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激励机制,让人人敢担当、个个能出彩,使中国成为创新大国、制造大国。

重拾“工匠精神”不可一蹴而就。支持西方制造业强国的工业精神经过了几百年的沉淀积累。德国从19世纪初开始,经过100多年的不懈努力,形成了严谨、认真、不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工业精神。瑞士专注、一丝不苟的工业精神也历经数百年磨砺。重拾“工匠精神”需要国家、企业、社会形成合力。古代“工匠精神”的形成有赖于传统文化的熏陶,也有赖于国家“物勒工名”等管理制度和严格的质量考核标准。当下,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功成不必在我”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深意正是让中国制造尽情挥洒才情。被视为“用三个10年完成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第一个10年路线图,《中国制造2025》已开始实施。一些大企业自觉发挥标杆示范作用。陕西延长石油集团公司建立了劳模工作室、大工匠工作室和工人创客群体,为技术工人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

培育“工匠精神”,既需要“大国工匠”等榜样的激励,但也离不开政府的高效作为。需要完善崇尚实业、崇尚“工匠精神”的体制机制和跟进的法律法规,并花大力气营造现代制造文明的价值观和时代精神。

想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只有让有“工匠精神”的人活得有体面、有尊严、有价值,让有“工匠精神”的企业拥有公平健康的市场竞争环境,让“工匠精神”成为社会共识和时代召唤……“工匠精神”自会生根、发芽、开花、结出硕果。

上篇:制造业“画地为牢”亟待破局
下篇:我省首座一体式油电合建站投运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18/1/2018011203-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8-01/12/133550.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