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延安,是红色,亦是黄色。
红色,是延安的精神气质。这片革命圣地激励着一代代共产党人牢记使命,永远奋斗。
黄色,是延安的自然之色。延安全境是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貌。
如今的延安,却是红色+绿色!
自1999年迄今,延安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水资源紧张、栽植难度高等恶劣自然条件下,累计完成2000多万亩土地绿化,将陕北地区的绿色整体向北推移约400公里,实现了由黄到绿的“颜值”巨变。
黄土地上的“林海奇迹”
农历大寒前夕,广袤的陕北大地雪后初霁,正迎来新一轮的解冻与复苏。
站在延川乾坤湾镇海拔850米的山巅极目远眺,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几乎每座塬、每道梁都有成片的枣树或槐树,不畏严寒、迎风傲立。
“大寒过后是立春,那时林子绿了,就看不见黄土了。”乾坤湾镇龙耳村的马富慧指着远处的群山说。
相比于古老的黄土地,这些为大地增绿的树,大多“十七八岁”。每棵树,都对应着一个人或一个家庭。
1999年,延安响应国家“退耕还林”号召,开启大规模生态修复工程,旨在改变老区人民“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生存怪圈。
“一亩山地,一年毛收入不到一百元。”这笔经济账,龙耳村村民郝翠珍至今仍记得,补偿款是每年每亩160元,“种树更划算。”
当年的延安,群山裸露,水土流失面积达2.88万平方公里,农村耕地大多处在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山上,连农用车都进不去。
郝翠珍用架子车先将免费的树苗拖到路边,再肩扛背驮运上山。“先挖出8米长、1米深的蓄水沟,再把树种下去,栽了五六年,才把自家的地还完。”
郝翠珍的故事,也是千万个延安农村家庭的真实经历。
守得经久寂寞,终见满山繁华,这场坚持了十九年、至今仍在进行的“绿色革命”,带给延安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沙尘暴少了”。遥感卫星图显示,过去十多年,退耕还林将陕北地区的绿色整体向北推移约400公里,堪称奇迹。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