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菲
伴随着电影《芳华》的隆重上映,荧屏中的故事与人物除了吸引了诸多观众的眼球外,也不禁让诸多观众想起了一个人,她就是《芳华》一书的作者严歌苓。
1958年,严歌苓出生在上海的一个书香门第。受父亲的熏陶,严歌苓自幼就喜欢看书和跳舞。12岁时,严歌苓顺利考入了成都军区,成为一名芭蕾舞演员。天生好强的她虽然形体不好,但极其勤奋,每天四点半便起床练功,把脚搁在最高的窗棂上,两条腿撕成一条线,不到双脚发麻决不罢休。很多同学都说:“当个舞蹈演员有必要这样拼吗?”她听到了也从不反驳,只是默默地继续练。
作为一名舞蹈演员,她总是跟着文工团四处演出,然而留给她印象最深的是六次进藏和两次入滇。每一次她都是顶着强烈的高原反应完成自己的表演,虽然这几次她都没有表演主要的角色,但她从未气馁,也从未停止努力,而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事情做好。正如她自己说的:“要么不做,要么就竭尽所能做到最好。”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一个仓库里发现了好多发霉的书,于是她偷偷将书绑在绑腿里带回宿舍,将书皮撕掉,套上毛选的壳子。其中《拜伦传》对她的影响最为深远,拜伦坚强的意志一直影响着她。
之后便慢慢地喜欢上了写作,她的一首小诗登上了《解放军报》。她高兴地给父亲报喜,结果父亲看了以后对她说:“你以后还是写大白话吧!”父亲委婉的批评并没有打击到严歌苓的写作信心,反而激起了她的斗志,她越发认真地写。父亲闲暇时,她便拉着父亲一起交流写作中的困惑与问题。
198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美国新闻总署在英文版《中国日报》上看到了她的作品,邀请她去美国做访问研究。时过不久,严歌苓怀揣艺术的梦想来到了美国哥伦比亚艺术学院文学写作系读书。
初到美国,因为语言不通,严歌苓只好每天读书在十四个小时以上;因为基础薄弱,她一遍遍地背诵英语单词。尽管这样,她还是记不住,有时候背累了便在纸上写划。因为基础差,别人一个小时读50页,她一个小时才读10页,别人一节课就能写一篇小说,她半天才磕出一段白描。然而她还是坚持了下来,最后终于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除此之外,她还需要自己打工挣生活费,她在医院做过看护、在餐厅洗过盘子。尽管每天都很累,但她心里却有说不完的高兴。
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她成了名副其实的专业作家。但是,诸多压力汇聚在了一起,严歌苓患上了极其严重的失眠症,最长时间连续三十天睡不着觉。接着便是伴随着失眠而来的抑郁症。睡不着觉的严歌苓只能拼命地写作,每天从早上9点到下午3点,她雷打不动地坐在桌前写作,一天都不曾荒废。
正是因为她坚持不懈的努力,所以她一次又一次地登上了人生的巅峰。她的人生像电影《芳华》一样绽放出了一朵绝美的花。然而,面对成绩她显得极其淡定和平静,正如她所说:“聪明人,用的都是笨办法。越是聪明的人,越是知道这世间的努力,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唯有不断地穿山越岭,涉险过河,一步一个脚印,花更大的力气去下苦功,才可能把别人远远甩在身后。努力了不一定有等量的回报,但不努力,是绝对不会有回报的。”这便是她的成功箴言,也告诉我们:生活才是最好的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