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添一双筷子的事

2023年09月12日

□张菲 西安市碑林区永新小学

我出生在80年代,那个物质最匮乏的年代。我的父母亲都是土生土长的陕西农民,母亲小学文化,父亲高中文化。当年父亲也是努力想借高考改变命运,可是命运总是无情。高考结束后,父亲默默地回到家里,扛起了锄头,承担起一大家7口人的生计。我的家族里最为骄傲的是我们的姓,听爷爷讲,祖上曾经在陕西做过大官,姓氏也是皇上所赐,直到去年,我才在我们家族的祠堂里见到了祖先的画像,的确是气宇轩昂,他头上的官帽赫赫地告诉我,爷爷的话是真的。可是,祖上的荣耀并没有照耀上我们,父亲21岁就与母亲结婚,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好在我出生的时候,农业改革,我家里有了十几亩的坡地,纵使土地多么贫瘠,父亲母亲爷爷二爸加上尚未成年的三爸,每天日出而作,收成还够生活。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总是很忙碌。我很小的时候就跟着他们下地干活,童年里没有撒娇没有零食,每天劳作结束后,被父亲架在他那宽阔的肩膀上时,是我最快乐的时光。听爷爷说,他不想让父亲如此辛苦,决定分家,他和二爸单过,三爸跟着我们家。父亲点头默许,可是开过分家的会议后,父亲还是坚持让二爸和爷爷住到家里。他总说:“就是添一双筷子的事。”就这样,他帮衬着给二爸娶了我二婶后,爷爷和二爸一家搬出去住了。尚未成年的三爸就成了我家的第三个孩子,我同学总是笑话我们之间的称谓,我们却从来也不在乎。他不喜欢上学,小学毕业后就在家里帮忙,平常他辅导我们学习,跟我们玩耍,我们有共同的童年记忆,他也更像是我的朋友。在学校里,只要有人欺负我们,三爸总会闻讯赶来,给那些个臭小子点厉害看看。后来他外出打工,几年下来也攒了些积蓄,加上父亲的帮扶,20出头就选择和父亲一样早早成家立业。

我和弟弟逐渐长大,家里住的房子也年久失修,于是父亲合计盖房,可是紧靠单薄的庄稼收入猴年马月才能盖起啊。几经折腾,父亲不知道从哪倒腾来一辆二手小型面包货车,他要贩挂面。这个活要想挣钱就得出远门。于是,我总是十天半个月见不到父亲。他的经验就是在本地挂面厂低价批发一车挂面,然后到陕南、陕北的县、乡、村的供销社、小商店去做二手批发。车厢里被子、热水壶、电热毯、手电是他形影不离的物件。我想他是吃住都在车上的。那几年,我也不知道他曾经去过多少地方,走过多少崎岖的山路,卖了多少挂面。我们总是和母亲一道盼望他回来,又再一次送他出远门。凭着父亲的打拼,他为我家盖起了两层的楼房,格局是他自己设计的,客厅、卧室、厨房都是独立区域。现在去看,父亲20多年前的理念还是很先进的。

还算红火的挂面生意帮家完成了盖房的大事后,就陷入不景气的局面,家里积压了几车的挂面就这样“烂”在手里,车也卖了。家里又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可即使再难,父亲依然想办法帮衬着家里所有人。

我就是在这样一个家庭里长大的,虽然生活不富裕,可是这30年家庭教育就是一本无声的教材,以至于我和弟弟后来的求学、参加工作都很顺利。我想这些都得益于年少时父母的言传身教。父母亲勤劳善良,在我印象中,他们总是做得多,说的少,不抱怨,常感恩。几十年过去了,他们一直坚守“儿孙坚心守,成家种善根”的朴实想法。无论街坊邻居、亲戚朋友谁家有困难,他们总是慷慨解囊,“添一双筷子的事”就成了我们家的家风。他总说这辈子除了家里的老房子以外,他没有给我留下多少财富,可我觉得“以行德义”就是给我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父母亲的言行,无声滋养着我,他们的善良、勤劳、坚强感染着我成为一个德行高尚的人。如今我也成家立业,看着年幼的儿子,我也在思索着:要成为父母亲那样的人,秉承他们的意志,把我们家的好家风一代代传下去。 (本报有删节)

上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下篇:国画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18/2/2018022604-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8-02/26/123167.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