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必须采取重罚模式打击制假售假行为

2023年09月14日

□江德斌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决不允许假冒伪劣滋生蔓延;让问题产品无处藏身、不法制售者难逃法网;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实行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制假售假成本低、利润大,买假用假也能带来一时之利,要在短期内完全禁绝假冒侵权现象确非易事。不少代表委员和法学专家认为,从立法上降低制假售假入刑门槛、执法上统一各地标准、围剿线下生产源头、探讨多元治理模式以提高制售假者违法犯罪成本等几个方面,有望成为未来解决假货问题的重要途径。

“让假货成为全民的公敌”“像打假币打酒驾一样打击造假行为”“要让造假者终身负债”代表委员们对打假提出的各种建议,着力点均在于加大打击力度、提高制假售假违法成本,充分表明社会已经形成共识,需要采取重罚模式遏制制假售假行为,令造假者付出最沉重的法律代价,无法从制假售假方面获利,才能达到惩处违法行为的目的,真正实现“天下无假”的梦想。

假货不仅令消费者蒙受经济损失,部分假货质量低劣、存在有害成分,埋下安全隐患,甚至会危及到消费者身心健康,亦侵犯到品牌所有者的权益、威胁到合法经营者的利益,乃是拖累社会经济发展的负能量,称其为“全民公敌”并不为过。我国假货早已泛滥成灾,全国各地都有五花八门的假货,甚至于销售到海外,令很多外国消费者误以为中国商品都是粗制滥造、假冒伪劣,直接影响中国商品的海外形象,阻碍了中国品牌的对外输出。

当前我国社会已经进入消费升级的阶段,人民对产品和服务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不再单纯追求物美价廉,而是希望购买到物有所值的放心商品。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证明消费者的购买力在不断提升,品质消费意识亦随之提升,同时也是国货摆脱低端廉价低质的最好机会。由假货赖以生存的国内消费土壤,随着消费升级而日益消失,但假货的肆意泛滥,令消费者频频上当受骗,影响到消费升级的步伐,其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大部分消费者缺乏假货识别能力,只能寄希望于政府打假,通过严苛法律遏制假货,维护消费环境,这也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可当前法律对制假售假行为的处罚太低,违法行为认定门槛过高,令不法分子毫无忌讳,甚至故意钻法律漏洞,规避入刑门槛,令法律打假难以发挥效力。因此,从假货对社会经济造成的严重危害性考虑,确实应借鉴打酒驾、打假币等违法行为,对制假售假进行严厉打击,依靠完善的司法制度,让假货无处遁形。

由于线下假货生产源头仍未根除,许多制假售假犯罪链条和网络依然活动猖獗,甚至形成行业性、领域性、区域性假货产业带。显然,假货已经形成全产业链,需要采取全方位打假策略,对各个制假售假环节均要严打。同时,打假也要强化地方责任,对地方的庇护行为,应依法予以惩处,并可将制假售假占比率作为考核标准,逼迫地方政府行动起来。

上篇:奥斯卡获奖名单一出为啥总能“促销”原著
下篇:真假“网红店”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18/3/2018031504-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8-03/15/132754.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