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工人疗养院转型的典范
走进西安工会医院的康复治疗中心,一台从瑞士引进的全自动下肢机器人正在帮助一名患者进行肢体康复。这里也是陕西省第一个能够为脊髓损伤、骨关节功能障碍及其他工伤患者提供全面、专业、系统的康复诊疗场所,各种先进的康复治疗仪器让人目不暇接。
“现在周边许多医院都到我们这里抽专家去做检查。”院长李景梦告诉记者,目前医院已经取得了三级康复医院资质,这也是工会系统中唯一一家。
更受欢迎的养老则呈一床难求之势。“养老板块从一开始就是完全按照法国多慰公司的最新理念建设、运营的,我们还有独一无二的优势就是医院、养老院一体化,医生随叫随到,直接服务到床边。”
然而几年之前,这里作为西安市工人疗养院,还是一片破败,荒草比人高,几十号员工靠出租场地和卖房子勉强度日,疗休养名存实亡。是任由这块工会资产衰败消亡,还是通过改革创新杀出一条路?致力于建设西部强会的西安市总当然不会犹豫。
“这是一项创新型事业,市工会历史上没有先例,全国工会系统也没有成功的范例可以借鉴,所以调研论证准确定位是当时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史南征表示,市总工会先后召集多个政府部门和多家医院的院长、专家,召开讨论会商讨医院定位。
在反复研究思考中,一个全新的职工养老思路逐渐清晰——要建成一所集“医疗、康复、老年护理、健康管理”四位一体的医养结合型创新复合型医院。这个思路,既适应了老年社会对新型养老事业的急需这个大局,又兼顾了工会服务职工的宗旨。为此,西安市政府先后拨款2亿元,财政支持力度前所未有。
“一个不能自理的老人,自己受罪不说,还拖累几个职工家庭。西安工会医院最大的特点就是医养结合、康养一体,特别是老年高龄人群,使他们的看病难、养老难、康复难一站式解决。”担任医院副理事长的西安市总经审会主任徐小燕说。
经过4年艰辛建设,累计投入6.2亿元,一座全新的“高、大、上”康复医院矗立在西安南郊。医院自2016年10月试运营以来,入住率迅速上升,特别深受失能、半失能老人及其子女的欢迎。
李景梦还表示,目前医院发展的大方向是走向市场,但其中肯定不能缺少工会、职工元素。比如医院专门设立了“劳模医疗康复病区”,配备最精干的医疗团队。自去年5月启动高龄劳模和优秀职工医疗康复活动以来,已经收治了11批314名劳模和优秀职工。
对西安市总来说,“包袱”“痛点”蜕变为保值增值的优良资产。而更重要的意义,这是一条工人疗养院转型的全新路径。
“有人才能干成事”
“妈妈心、婆婆嘴、跑不断的两条腿”——这是西安市莲湖区北院门街道总工会组织员李波对自己的评价。凭着这股“韧劲”,李波一干就是八年,跑遍了辖区内的大街小巷、楼宇店堂,说服企业组建工会,帮助职工解决困难。在他的努力下,北院门街道的工会组织从2010年的106家增长到如今的998家,会员人数也增长了10倍多。
作为西安市总工会面向社会公开招考的第一批工会组织员,和李波一样活跃在基层的300余名工会组织员已经成为了工会组织不可或缺的力量。
长期以来,工会体制设置到最基层就是“麻杆腿”甚至“无腿”。乡镇街道工会在编人员很少,且往往身兼数职、分身乏术。而随着非公经济长足发展,建会、发展会员的工作越来越重,基层人手不足的问题就更加突出。
“‘建西部强会、创全国一流’的目标能否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最基层的工会工作有没有人干、能不能干好。”史南征说。
2009年,西安市总作出决策,利用政府公益性岗位政策,经过严格的笔试、面试、体检,招聘326名工会组织员,专门解决最基层的工作无人干的问题。
“市总为这些组织员进行了有针对性培训,没有他们在基层扎实的工作,许多活动很难如此有声有色。”西安市总工会组织民管部部长王向平说。
总结成功经验的西安市总还根据基层实际需要,在随后组建了专职集体协商指导员队伍和专职审计员队伍。
“基层工会现在有了具体抓落实的集体协商指导员,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从‘不敢谈’‘不会谈’到‘敢于谈’‘能够谈’,实现了‘谈得成’。”市总法律工作部部长许丽说。而过去街道工会有钱不敢用、没有独立账户的局面,也在专职审计员的推动下得到了立竿见影的改善。
“归根结底,工会就是要通过实实在在的改革,真正增强与职工的密切联系,真正把工会工作的‘魂’聚起来,‘本’固起来,‘基’强起来。”史南征说。
工人日报记者 曲欣悦 毛浓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