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我们坚持每建一个项目带动一方经济,让当地老百姓得到实惠。”中国电建西北院党群工作部副主任李卫华说,在东南亚与一些国家交流时,深切感受到当地老百姓对“一带一路”的真诚欢迎。
“中国制造”的种子,也在异国他乡的土地里生根发芽。初夏,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的中哈现代农业创新园内一派勃勃生机,来自中国杨凌的土壤专家赵二龙指导试种3个玉米新品种。2015年至今,这个园区已开展6大类45个品种的种植。
从“同道相益”到“民心相通”:人文交往渐入佳境
在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内,一尊彩绘胡人文吏俑引人注目:典型的高鼻深眼形象,却身着一身唐代官吏的服饰。史书记载,盛唐时期各国商贾、学生云集长安,大量外国人在朝为官,与唐人同道相益。
如今,“一带一路”沿线的人文交往再掀热潮,游客数量的增长是最直观的佐证。马来西亚国际贸易与工业部副秘书长拿督伊善说,马来西亚航空公司提供从吉隆坡到北京、重庆、福州等中国城市的50余个直飞航班。2017年马来西亚到访中国人数达120万,230万中国人畅游马来西亚。
“由于直飞航线增多,这几年从东南亚、中亚等‘一带一路’沿线来西安的商务团、旅行团明显增多。”西安海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杨波说。
科教合作方兴未艾。来自哈萨克斯坦农业部农产品深加工研究院的青年学者茱玛,是中国政府丝绸之路奖学金的获得者。去年9月,他来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留学,专司油脂领域研究。“我今后是要回国的,但会把在中国学到的东西造福于哈萨克斯坦人民,这就是我所理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他说。 (陈晨 姚友明 薛天)